勇把“掌声”当“呼声”

勇把“掌声”当“呼声”

摘要: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根据毛泽东主席提议,作出“少拍掌”的决议。十八届六中全会作出的“禁止吹捧”等规定,也是对乱“鼓掌”的警醒和防范。掌声听惯了,就会听不进意见、容不下批评,晕晕乎乎,不明就里。不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不论是政党还是个人,喝彩声中消亡、巴掌声里陨落者并非个别。因而,我们不仅要“少拍掌”,还要看淡掌声,在掌声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不竭奋进的动力。

某部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官兵对党委工作报以热烈的掌声。主持会议的领导说:“官兵的掌声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但作为党委机关,要勇于把‘掌声’当‘呼声’,看到差距,弥补不足。”一席话,又赢得掌声一片。

拍掌,在生活中很普遍、很常见。看演出、听报告、观比赛等,激情飞越时、精彩绝伦处,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有时甚至把手都拍红了。这样的掌声,发自内心,出于真情,是心声的反映、民意的表达,是认可也是赞扬。

但鼓掌是一回事,听掌声又是一回事。把“掌声”当作“呼声”,表现了谦逊的品德,是不满足、不停滞思想的反映。“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唯有对工作、对自己不满意、不满足,才能永不停步、不断进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现在,有的人往往闻掌声则喜,闻掌声则骄,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以为有掌声工作就做到位、做到家了,在掌声中飘飘然、昏昏然,自满停滞,裹足不前。

其实,掌声里面,既有褒奖,也有礼节性地应付。哪个领导干部在台上时,没有听到过各种掌声?不能说这些掌声没有一个是发自内心的,但也不好说所有的掌声都是嘉勉。原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落马之前,有人说他有超强的“体育才能”,足球比赛进球最多,龙舟大赛总能带队夺冠,学游泳三次就能横渡江河。他果真有这样的本事吗?非也!只不过是有人拍他马屁,这掌声不过是一种“精神贿赂”而已。而他自己也爱吃这一套,送掌声的人因此不绝如缕。

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根据毛泽东主席提议,作出“少拍掌”的决议。十八届六中全会作出的“禁止吹捧”等规定,也是对乱“鼓掌”的警醒和防范。掌声听惯了,就会听不进意见、容不下批评,晕晕乎乎,不明就里。不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不论是政党还是个人,喝彩声中消亡、巴掌声里陨落者并非个别。因而,我们不仅要“少拍掌”,还要看淡掌声,在掌声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不竭奋进的动力。

1927年,鲁迅到暨南大学演讲,面对热烈的掌声,他说:“刚才我来讲演,大家一阵子拍手,这拍手就见得我并不怎样伟大;那拍手是很危险的东西,拍了手或者使我自以为伟大不再向前了,所以还是不拍手的好。”掌声面前,应该有这种定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人武部)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