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冷僻小知识,你知道几个?

春节冷僻小知识,你知道几个?

摘要:春联,在五代以前被叫做“桃符”,人们为了“辟邪降幅”、除旧立新,用桃木做成小板钉在门板上,这就是最古老的春联。在宋代,人们将桃木换成了纸;而在明代,被最终定名为“春联”,一直沿用至今。

编者按

在古代,人们如何过年呢?那时没有春晚、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更没有“摇一摇”“抢红包”,但那时有桃符、有年兽、有灯谜,虽然习俗有不同,但却是同样地年味十足,而且,古代春节中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冷知识,快来看看你知道几个。

“过年”的“年”最初指什么

年兽

年年过年,却未必人人知道“年”从何来。其实,最初的“年”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古时,有怪兽名曰“年”,形若狮子而独角。定时出现伤害人畜,人们苦无制服之法。一次,“年”闯入某村,巧遇穿红衣,燃竹竿取暖者,“噼拍”爆炸有声,红光闪耀,“年”惊窜奔逃。于是人们认识“年”性,每逢“年”出时,家家户户闭门家居,贴红联,燃爆竹以驱“年”。“年”果不再来。人们庆幸过了“年关”,敲锣打鼓,互称“恭喜”,从此有了“过年”。

“春节”的称呼始于何时?

67

农历正月初一在古时候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叫法。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两汉时期,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爆竹”真的是爆“竹”!

timg

古时候,人们新年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爆竹,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震天的爆裂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后来,火药发明后以多层纸密卷火药,接以引线,燃之使爆炸发声,亦称为“爆竹”。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祈福心情的流露。

“压岁钱”的起源

压岁钱

压岁又称压祟,汉族年俗,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传说中,有个叫“祟”的小妖,每年三十夜会摸睡熟的孩子的头,孩子就会变傻。又一年的三十夜,“祟”如约来了。有户人家孩子睡觉时把红纸裹着的“压胜钱”放在枕边,当“祟”正靠近他时,红纸突然发出一道亮光,“祟”惊慌失措的逃跑。因此大家叫它为压祟钱,“岁”和“祟”发音相同,叫压岁钱。

“春联”的前身

对联

春联,在五代以前被叫做“桃符”,人们为了“辟邪降幅”、除旧立新,用桃木做成小板钉在门板上,这就是最古老的春联。在宋代,人们将桃木换成了纸;而在明代,被最终定名为“春联”,一直沿用至今。

“正月不理发”!误会?!

理发

“正月里理发死舅舅”的说法实际上是源自于一个“误解”。据考证,1644年清朝入关后,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壶头”,即剃掉前额的头发,在脑后扎一条辫子。于是许多人把遵从传统习惯和怀念明朝的情感结合起来,约定每到正月里大家都不剃头,并将这个行动定名为“思旧”,意思是“思念过去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口耳相传,以讹传讹,“思旧”的谐音附会成了“死舅”,遂有了流传至今的民俗。

2017鸡年大吉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