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者,义也。道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做人的约束、规范、规矩,是维系和调整人与人关系的法度、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这里所讲的“道义”有主义、规律、道德等多种含义,占据这个道义制高点其实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占领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
党员干部要有“道义”意识,它是引导做人、做事的方向和标杆,是推动家庭、社会、事业和谐进步的规矩和规范。目前,党员干部要着力在“三道”上做道义的践行者、维护者、示范者。
要做“孝道”的先行者。百善孝为先。孝道亦为孝德,是以孝顺、孝敬父母长辈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是维系家庭和睦、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传统美德的“基石”与“支撑”。没有或者缺乏“孝道”的家庭难以形成优良的家风,难能营造美好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多个场合讲到家庭、家风问题,“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以“孝”系家,人和家固。孝亲敬老,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在《论语》中三讲孝道:其一“是谓能养”,其二“和颜悦色”,其三“继志述事”。这三讲阐释了从物质赡养,到精神敬养,再到道义传承的三重境界。孝道为我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官员为人行事的重要准则。当今时代,我们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相应地也要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孝道”要求。可喜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干部管理与选拔中将“孝”纳入“德”的考察考核。如有的地方出台规定:“不孝敬父母、不善待配偶者不能当领导干部,在职的不能提拔重用。”为干部选拔任用增设了又一道理性的、必要的“栅栏”。我们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要说,“一家不孝何以孝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孝道应是“为官”之本。党员领导干部做“好官”首先要作“孝”的表率,恪尽孝道,守好家园。
要做“厚道”的示范者。所谓厚道就是做人老实、诚实、本分,不刻薄、不夸张,不虚伪、不骗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厚道让人信赖,让人踏实,让人熨帖,让人感动,可信、可交、可敬、可从、可用。厚道做人应当是党员干部的立业之基。人做好了,事业的基础才会扎实。习近平在福建工作生活期间,无论是为官还是做人,其亲和厚道被广为称道,说话讲话大家都喜欢倾听,为台胞做了大量排忧解难的事情,许多台胞都把他视为好朋友。厚道的本质和内涵就是诚实。党员干部培养敦厚的人品,首先就要诚实。只有诚实,组织才会信任你,领导才会倚重,百姓才会信任和拥护。作为一名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恪守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厚道底色、诚实本色。厚德载物,厚道待人,才能服人。党员领导干部要要做“厚道”的示范者和维护者,对组织忠诚厚道,办事让组织放心;对群众忠心厚道,服务让群众满意称心。要用道德品行,至亲大爱“培厚”为人处世的资本和财富,用厚道练就“金刚不坏之身”,让组织信任、让同事信服、让群众信赖,让厚道成为改革创新、开拓创业路上的“铺路石”、“压路机”。
要做“正道”的践行者。人间正道是沧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领导干部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世间的道路,有大道正道,亦有小道邪道。领导干部,位置关键,责任重大,作用明显,影响面广,坚守正道,尤为重要。”坚守正道必须信念立身。信念是一个人立身做人的根本。党员干部坚守正道,践行正道,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常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员干部在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必须要常补“钙”,以防得“软骨病”,对继续前进缺少信心和勇气。常补“钙”就要常学习。要切实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党章党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作为常备“钙片”,定期“补”,形成常态化、制度化。“人生如屋,信念如柱。”剖析一些落马官员,之所以走上了“邪道”,偏离了“轨道”,最大的原因就是放松了理想信念的支撑,降低了政治站位的高度,补“钙”不及时,或者拒“补”,久而久之“头脑不清”、“视线模糊”,走向“歧途”。这从反面警示我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第一坚守,理想信念是最坚实的“路基”,是正道所在。决策思路已定,干部是决定因素。领导干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践者。如何走好“路”,关键看干部。要抓住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用“关键少数”带领广大党员,引领广大群众,共同走好改革发展正道,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