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啃老女儿对簿公堂:不光是家庭内的事儿

父母与啃老女儿对簿公堂:不光是家庭内的事儿

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亲情是人情社会最核心的部分。中国人重亲情的生活方式能够给家人带来关爱、温暖和帮助,但过度的亲情也可能让人己关系失去了边界,让家庭生活变得混乱不堪。近日媒体报道的“父母为了甩掉啃老的女儿而对簿公堂,最终付出15万的分手费”的新闻,就很耐人寻味。

严格意义上讲,这个案例中没有过失方,因为在中国社会中家庭和亲情的边界是习俗约定的,不是法律规定的,而一个社会的习俗是通过高于法律底线的道德约束来实现的。因此,“啃老”并不会让人联想起违法,却总是让人感叹中国传统家庭关系“孝敬”“反哺”美德的沦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亲情中参杂经济要素的情况变得难以避免,传统家庭文化在现代中国变得支离破碎。很多人在怀念过去,但人们更应该做的,其实是反思现代中国社会中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家庭。

工业化之后的国家通常都会有一个特点,就是国家、社会对家庭渗透和家庭功能日益弱化。比如说,社会保险取代了家庭保障成为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的基础。中国也不例外,却始终没有反思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庭之间的张力。从现代西方社会家庭生命周期来看,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主轴,子女进入成年后展翅高飞、自立家庭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经济勾连由少至无。而中国社会中父母为子女(特别是儿子)买房是普遍的现象(这也是女儿心安理得啃老的主要原因)。这说明中国社会蕴含着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的文化基因,我们的社会政策也不能一味模仿西方,必须有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充分考量。

当前,中国社会个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回归家庭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在快速老龄化的背景下,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成为不二之选。但是,大多数的社会政策依然是以个人而非家庭为基本单位,比如医疗保险、税收制度等等。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社会政策都会在无形中改变着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让尽了义务的父母难以收到子女的回报。

比如,如果只强调养老院的养老床位,而忽视以社区为基础的对家庭照护者的支持,那么子女会更倾向于将失能的父母送进养老院。试想,如果中国实施了类似于新加坡强调“孝”文化的住房保障政策,父母、儿子和女儿能够相邻而居,还会因为吃饭不给钱而闹到法庭吗?政府在社会政策中的作用应该首先是对家庭的支持,而当家庭实在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再由政府和社会承担“安全网”的责任。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啃老不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的年轻人在经济压力之下都出现了啃老族,比如,在意大利30-34岁的青年人中仍有三分之一住在父母家。可见,啃老不是问题的根源,而是社会政策与家庭生活背离的表现。故而,中国社会当前亟需的是支持家庭作为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的基本单位,建立家庭友好型的社会政策体系,以政策引导的方式,弘扬传统家庭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支持家庭能力建设,重塑家庭成员的义务与责任的边界。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