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读后感:达则不忘初心,穷亦心怀苍生

梁家河读后感:达则不忘初心,穷亦心怀苍生

摘要:走出国门,中国制造随处可见,在异国他乡的大街上,我们感受的目光更多的是钦佩和赞扬,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民族自豪感越来越强,我深深的为我们国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骄傲!

最近一段时间,在日常工作之余,我静心阅读了《梁家河》一书,当我用了5天时间读完这本小册子合上扉页的那一刻,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闭上眼睛,我满脑子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1973年10月的某个黄昏,青年习近平静静地坐在梁家河村子后边的山梁上一颗杜梨树下,旁边放着一本刚看过一半的前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眼睛出神地望着远处村落里稀稀拉拉的炊烟,眸子里尽是忧郁,他陷入了沉思:‘入党的报告已经提交了3份,可是却如石沉大海,没有消息,难道是因为父亲的原因吗?唉!乡亲们整日地里受苦却吃不饱饭,一定要想办法让乡亲们多打粮食,填饱肚子……’”想到这里,我的眼眶不禁盈满了泪水,我深深为青年习近平的志气所感动,小小年纪即离开亲人从北京来到黄沙漫卷的陕北小村梁家河,成为一名“山顶洞人”,但是他并没有被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所打倒,反而深深地为乡亲们穷困的生活现状深深担忧,并且迫切希望带领乡亲们改变这种现状。古人常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青年习近平在穷困时,却并没有选择独善其身,反而更加激发了迫切带领乡亲们求变致富的决心,从后来的他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沼气池、修建公路等事情来看,他确实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带领乡亲们在改变现状。

1975年10月,总书记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梁家河,开启了人生新的征程。可是总书记却把心留在了那里,他的心情时刻关注着那个他曾经战斗过的小山村的发展。

在离开梁家河的40多年里,他为吕侯生花钱治腿,给梁耀才妻子看病寄钱,延安考察期间因为时间紧就邀请当年小伙伴到延安叙旧并询问村子发展情况等小事,可以看出虽然总书记后来已经位高权重,却依旧不改对梁家河相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总书记后来说“那段时光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个时候有关联。贺敬之那个诗呢‘几回回梦里会延安’,(就是)这样的感情。”2015年2月当总书记再次回到梁家河时却像一个想家的孩子,一声声呼唤乡亲们的小名,亲切自然用陕北话和乡亲们拉家常,村里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让他念念不忘。在回答:“有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问时,习总书记脱口而出:“我确实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个启程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很多基本的特点,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他教了我做什么”。饮水思源,拳拳赤子,不论走的多高多远,心中装着百姓,才能不忘根,不忘本。正是这份不忘初心的赤子之心和平民情怀,才使得总书记对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同身受,并且时刻铭记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从而带领全国人民在决胜全面城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想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出生于80年代关中平原渭水之滨的一个村庄,小的时候也体验过农村的艰苦生活,见识过那个年代父辈们劳作终日却依然穷困的窘迫。受党和政府的培育,我高中毕业参军入伍十二载,后来转业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公务员,这些年里,又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面貌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早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周围人们的整个生活水准都有了质的提升,全国人的腰包都渐渐鼓起来了,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综合国力飞速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和维护也越来越需要中国智慧和中国元素……走出国门,中国制造随处可见,在异国他乡的大街上,我们感受的目光更多的是钦佩和赞扬,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民族自豪感越来越强,我深深的为我们国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骄傲!

可是我们却不能忘了父辈们的艰辛,也不能忽视现在还是有一部分人民还没有实现脱贫致富的现状,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象依然突出,中国梦的实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就需要我们时刻铭记习总书记的告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具体于我而言,就是踏实做好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主动融入大西安,加快副中心建设,努力实现追赶超越,并从总书记达则不忘初心,穷亦心怀苍生的处世情怀中汲取不竭动力,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砖加瓦,在努力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