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有感

读《梁家河》有感

摘要:在梁家河的7年里,习总书记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成长,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7年间习总书记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即使40多年过去了,总书记仍然没有忘记他们。

梁家河,一个平凡的陕北农村,也是习总书记当年知青插队的地方,在那里习总书记从一名15岁彷徨、迷茫的北京知青,经过7年的扎根黄土地成为了一名有着坚定人生目标的人民公仆,在那里习总书记培养出了自己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40年过去了,习总书记回到梁家河就像一个回家的孩子,记着村里的一山一水,记着曾经住的房间,记着乡亲们的小名,就如同书中所说一样“树高千尺不忘根”。即使成为了党中央最高领导人,习总书记也没有忘了这些,只有心中装着百姓,才能不忘本,不忘根。梁家河就是总书记的根,因为梁家河培养出了总书记的人生信念。同样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同样也有着彷徨与迷茫,我要学习习总书记在基层的迷茫中深入群众,在彷徨中努力学习,在成长中树立人生信念,从而为我们指引人生方向,开拓人生道路。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不忘学习的优秀品质。在基层我们都会迷茫、都会彷徨,在这些情绪中习总书记坚持学习,不断读书,并留下“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故事。不断的读书让总书记拥有了丰富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直到现在仍然让总书记受益匪浅,也帮助了总书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起总书记生活的时代要好太多,在有了更多条件支持的情况下,我们更好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让更多的书籍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填补我们的精神空缺,筑牢我们的理论基础。

我们要学习总书记的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在梁家河习总书记一直都敢于挑战,面对“沼气过不了秦岭”这个看似难以胜天的困难时,总书记在各种不赞同,不看好的声音下建起了第一个沼气池,并带领乡亲们在山沟里打河坝、建坝田、成立合作社,不但让村里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让村民们有了改变的信心,这正与如今总书记提出的扶贫要扶志不谋而合。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能畏手畏脚,被困难束缚,要学习总书记敢于挑战困难,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干中战胜困难。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的深入群众,不忘初心。在梁家河的7年里,习总书记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成长,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7年间习总书记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即使40多年过去了,总书记仍然没有忘记他们。在梁家河习总书记在群众工作中,树立了为民做事的信念,并在坚持这一信念让中,习总书记有了“中国梦”,有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报复。我们也要深入群众,在群众中培养作为人民公仆的信念,在群众中发现属于自己的理想,并不断奋斗去实现。

《梁家河》展示了一位伟大领导者的成长,学习“梁家河”精神就是要善于在基层中克服困难,生活中坚持学习,工作中树立理想。习总书记的信念也是我们人民公仆的信念,我们要努力学习工作,提升素质发挥作用,并最终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