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也需要工匠精神

科学研究也需要工匠精神

摘要: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在加工产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理念,如严肃认真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意识、持之以恒的执着追求、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等。不光生产建设需要工匠精神,科学研究同样离不开工匠精神。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能打磨出精品。只有在实验中摒弃“可能”“也许”“差不多”等心理,才能在坚实的地基上矗立起胜利的高塔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市,该市科技馆计划将他对现代物理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6个著名实验的模型做出来展示,其中阿尔法磁谱仪模型的制作难度最大。前不久,当设计师汇报设计方案时,82岁的丁肇中紧盯阿尔法磁谱仪模型的每一处细节,不停地提问,共纠错42处,所表现出来的工匠精神令人赞叹。

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在加工产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理念,如严肃认真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意识、持之以恒的执着追求、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等。不光生产建设需要工匠精神,科学研究同样离不开工匠精神。

科学研究是追求真理、揭示规律的崇高事业,要求科研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世界各领域杰出人士的调查显示,只要有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即使不是在自己最喜欢、最理想的岗位,也可以创造出非凡的业绩。科学研究也是如此,只有本着极端负责的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所从事的科研工作,才有可能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能打磨出精品。只有在实验中摒弃“可能”“也许”“差不多”等心理,才能在坚实的地基上矗立起胜利的高塔。丁肇中在科研工作中,通常先组织2—6支国际合作队分析同样的数据,然后写成一篇文章,交由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完后,丁肇中还要将所有人召集起来,逐字逐句反复讨论修改,直至觉得没有任何问题再发表。由此可见,只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每一个环节、细节都想周全、做精细,才有可能达到最高水平。

科学研究中失败往往多于成功,“九死一生”是其常态。只有在日复一日、琐碎而枯燥的研究中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到达胜利的终点。回顾科学研究的历史长河不难发现,所谓灵光一现,其实往往是出自几年、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与执着。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当年就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历经无数次失败,才研制出挽救数亿疟疾患者的青蒿素。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真正的科学大师不是物质刺激出来的,也不是靠戴“帽子”戴出来的,而是凭借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依靠心无旁骛的潜心钻研“钻”出来的。目前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但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依然缺乏,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与一些人、一些单位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不无关系。试想,如果面对名目繁多的“帽子”“头衔”和利益诱惑不能淡然处之,怎么可能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牢记使命、勇挑重担,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取得无愧于新时代的新发现、新发明、新技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应当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追求。

(作者为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