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宪法自信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坚定宪法自信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全党全社会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坚定宪法自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基本遵循。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宪法乃重中之重,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治国理政的总规矩。我国宪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相连。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功经验和伟大成就充分证明,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根本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法制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充分表明,我国宪法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自信

近代以来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宪制形式,但都没能找到解决中国问题、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答案和根本出路,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究其根源,就在于这些宪法模式的理念依据、道路选择、制度安排与规范设计不符合中国国情,不契合民族特性,不反映社会规律,不代表人民利益。中外宪法史无一例外地表明,一个国家的宪法能否立得住、行得稳、走得远,关键要看这个国家的宪法是否从自己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否能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我国现行宪法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结论与实践结晶,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经验总结与规划总纲,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法与根本保障。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既是历史的结论,也是未来的昭示。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显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实践中的强大生命力,显示了以宪法为总依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强大保障力。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对现行宪法作出适当修改完善,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通过国家根本法确认下来,使之成为国家意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遵循,成为国家各项事业、各方面工作的活动准则,成为新时代引领和促进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国家根本法依据。

我国宪法的形成过程与实施机制充分表明,有宪法必须用宪法,用宪法必须尊宪法,尊宪法必须信宪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自信,就是坚信我国宪法是充分反映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好宪法,是有效统合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好宪法,是有力保障改革开放事业继续健康发展的好宪法,总之,是中国宪法史上最好的宪法。

坚定宪法自信,本质上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我国宪法确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是我国各项事业的现实基础与规范遵循,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基础与规范遵循。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对宪法确立的指导思想充满自信

我国宪法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思想地位,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只有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我们才能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只有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我们才能做到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也只有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我们才能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齐奋进,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更大功夫。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蕴含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重大意义,深刻领悟这一思想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的原创性贡献,深刻把握这一思想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指导意义,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贯穿到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各环节。要深入学习研究阐发这一重要思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贺信精神,推出系统性与学理性并重、说理透彻与文风活泼兼备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书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典,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对宪法确立的发展道路和奋斗目标充满自信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对宪法确立的发展道路和奋斗目标充满自信,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的展现中国思想,提出中国理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理论上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立足中国实际,而宪法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而宪法确立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事情。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要把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从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对宪法确认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

我国宪法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确认了党在国家政权结构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这是我国宪法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我国宪法得到全面贯彻实施的根本保证。宪法第一条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人民对于宪法的自信,在根本上源于对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自信,来源于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坚定中国宪法自信的核心要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华民族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宪法历史基因、民族血脉、政治灵魂的内在要求。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宪法确认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任何以学术自由为幌子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都是错误的、有害的,都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也是从根本上违反宪法的。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也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把握好政治立场坚定性和科学探索创新性的有机统一。既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要遵循科研管理规律,创新科研管理体制,统筹管理好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价评奖活动。要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统筹国家和地方层面研究,处理好投入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关系,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对宪法确认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现行宪法开篇写道:“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传统美德等,是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的重要思想源泉,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对宪法确认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努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不断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发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作用,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谢伏瞻,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