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一句名言的佐证

拿破仑一句名言的佐证

“一支笔可以当得过三千支毛瑟枪”的名言,到底是不是拿破仑所说?我国不少专家学者查找过,却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笔者在《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发现一些资料,可供佐证。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给丁玲的词《临江仙》中,写下了“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的名句。长期以来,关于“三千毛瑟精兵”,注家多是这样解释的:“毛瑟:德国毛瑟工厂所制造的步枪和手枪。孙中山在1922年8月24日《与报界的谈话》中说:‘常言谓:一枝笔胜于三千毛瑟枪。’”——这里并没有把它与拿破仑联系起来。

1939年12月9日,毛泽东在延安发表的《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的讲话中说:“如果知识分子跟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结合起来,就是说,笔杆子跟枪杆子结合起来,那末,事情就好办了。拿破仑说,一支笔可以当得过三千支毛瑟枪。但是,要是没有铁做的毛瑟枪,这个笔杆子也是无用的。你们有了笔杆子,再加一条毛瑟枪,根据拿破仑的说法,那末,你们就有三千零一支毛瑟枪了。有了这,什么帝国主义也不怕,什么顽固分子也不怕。有了这,这些狗子敢来咬一口吗?”

虽然很多注家都认为,毛泽东《临江仙》词中的“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实际上就是化用了拿破仑“一支笔可以当得过三千支毛瑟枪”这句名言,但他们为什么没有挑明这一点呢?回答是,拿破仑的这句名言,实际上是很难找到出处。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有关同志曾怀疑,“有没有可能是毛泽东记错了,这句话是别人说的,不是拿破仑的话”。后来,他们从《孙中山全集》中见到两处与拿破仑这句话有联系的论述。一处,就是前引孙中山1922年8月24日《与报界的谈话》,孙中山在谈话中说:“欲得真正统一,尚须大家奋斗,今后奋斗之器,不以枪而以笔。常言谓:一支笔胜于三千毛瑟枪。”文献研究室的同志认为,“一支笔胜于三千毛瑟枪”与“一支笔可以当得过三千支毛瑟枪”是很接近的,但孙中山用的是“常言谓”,并没有说是谁说的(虽然“常言谓”也不能排除这句话是拿破仑说的可能性)。另一处,是孙中山1922年10月17日的《致〈觉民日报〉函》,孙中山在这封信中说:“夙仰贵报为吾党之喉舌,作侨界导师,大声疾呼,发聋振久矣,尽宣传之巨责,收文字之奇功,一纸风行,万流景仰。……拿氏谓:‘报纸功力胜于三千毛瑟’,斯言殆可为贵报道矣,感甚佩甚!”文献研究室的同志认为,孙中山“这里明确指出是拿破仑说的,但话中的‘报纸功力’与‘一支笔’还是有差别的。”

在编辑《毛泽东文集》的过程中,文献研究室的同志为查找“一支笔可以当得过三千支毛瑟枪”的出处,确实是花费了不少精力,虽然最终还是没有得到结果,但他们却得出了如下的结论:“孙中山的这两段论述,虽然都不能作为毛泽东讲话中引用的拿破仑说的‘一支笔可以当得过三千支毛瑟枪’的直接出处,但作为拿破仑讲过这类意思的话的佐证,却是有价值的,说明毛泽东没有记错。”

笔者最近参加北京大学主持的《马藏》编纂与研究工作,其中一项任务是负责金天翮(1873-1947)编译的《自由血》一书的校注和说明。《自由血》一书编译自日本学者烟山专太郎(1877-1954)1902年4月出版的《近世无政府主义》的前编《俄国虚无主义》。《自由血》一书第四章的末尾,在提到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1881年3月即位后严查国内新闻书刊的情况时,引用过这样一句话,原文是:“拿破仑曰:遇一反对之报馆,其势力胜于四千支毛瑟枪”。

虽然《自由血》一书及其翻译时所依据的日文原著,都没有提供这句名言的出处,但笔者以为,它无疑给“一支笔可以当得过三千支毛瑟枪”是拿破仑的名言,提供了又一份佐证;同时还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最迟在孙中山1922年讲话和书信的18年前,拿破仑的这句名言已经通过晚清时期的汉文译著,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所知晓。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现为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