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时常感到困惑,为什么历史上不少坚守正道的人常常不能得志、难以善终,而一些醉心名利、没有操守的人,有时候反倒顺风顺水?
“自古邪不胜正”,重公道、讲正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的为官之本。“守正”具体表现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守法治的公平正义、执政的公道正派、执纪的公心正律,让我们干事有力量、做人有肚量、创新有胆量。
诚然,历史上确实存在诸如屈原、公子扶苏、岳飞等坚守正道却并未得到善终的典型人物,不少人为之感慨、鸣冤,也有很多史学家对其所处的政治生态作深入研究,希望从中找到一些原因。但不论是“过刚易折”也好,“上善若水”也罢,历史的长河中更多的仍是守正者得民心、旺宗族、强国力的正面案例。
时下,逐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恰是党员干部弘扬“守正”文化最大的敌人。一些同志在加入组织、进入公职之初,胸怀大志、满腔抱负,不断提醒自己做合格党员、为人民服务。但时间久了,思想懈怠了、学习放松了,在各种不良利益的“围猎”下迷失自我,更有甚者,尝到了金钱和权力的“甜头”,腐蚀良性的同志关系、破坏公正的用人环境,导致“劣币驱除良币”的历史悲剧重演。
同时,所谓的“自我保护主义”也让少数党员干部的“守正”观念蒙上一层阴影。或许是心态不够阳光,也可能是受到过些许“挫折”,个别党员干部总觉得“生不逢时”“造化弄人”,越想越悲哀,也便将“守正”的正确态度抛之脑后。也有一些人,旧观念依然存在,满脑子想着“官官相护”“圈子文化”,感觉自己很容易“受伤害”,面对违法乱纪装作“看不见”、遇到不良思潮绕着走。如此这般,又如何具备“守正”所必需的责任和担当?
我们常谈“守正”,却又将其分为三六九等,给其挂上了各种标签,总认为要怎样、不要怎样,能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这种思想不知从何时起,已成了不少同志固守的观念。若是讲公道、转作风、树品行这类正义之举还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并非自觉自为,那我们又如何能够成为拨乱反正、自我革命的先锋,不良风气的壁垒又如何能被全面攻破、斩草除根?我们必须将“守正”作为核心价值理念加以弘扬,确保所有党员干部都能团结一致,成为正义的“卫士”,面对不公正、坏作风,敢于站出来点破,揭开“遮羞布”,让恶思想、恶风气、恶势力曝光在阳光之下。我们各级党组织也当为“守正”发力,让敢于作斗争、扬正义的优秀党员干部不再势单力孤、一人作战,不仅有同志主动援助、更有组织做靠山,齐心协力,将转变旧观念、弘扬正能量坚持到底。
做到“守正”实属不易,当坚守“初心”永不动摇。我们党员干部必须要成为正义、公道的表率,从自身做起,引导全社会向上、向好、向善,只有这样,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凝心聚力的干事氛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