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大学百年

中法大学百年

碧云寺是北京中法大学的诞生地。图为中法大学师生在碧云寺水泉院“云容水态”前合影。

中法大学学生在做实验

今年是北京中法大学建校100周年。这所正式创办于1920年、只有短短30年校龄的大学,培养出了数百名毕业生,其中有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有医学家范秉哲、杜棻,有法国文学家郭麟阁,还有把《红楼梦》翻译成法文而蜚声世界的翻译家李治华等。学校的创办者更加传奇,有民国时期的教育家李石曾、蔡元培、吴稚晖、张静江,还有“法国白求恩”贝熙业和法国汉学家铎尔孟。

清朝末年,国弱受欺,中国的志士仁人纷纷走出国门,寻找救国图存之道。1901年李石曾、张静江等20余名青年随中国驻法公使孙宝琦赴法留学。1912年,李石曾和吴稚晖等人在北京创立“留法俭学会”,在北京、四川、广东等地开设“留法预备学校”,输送四批百余名学生留法。

位于金仙寺的中法大学西山学院分院

中法大学图书馆阅览室内部

然而,仅靠“俭学”,一般家庭仍然负担不起每人每年几百大洋的花费。李石曾和蔡元培想到了一个新办法,给“俭学”加上“勤工”二字,“以工俭学”。于是,1915年,号召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的“留法勤工俭学会”成立了。这种做法得到了法方教授、议员的支持。很快,中法合作成立了“法华教育会”,国内各地先后建立了20多所留法预备学校,北京自然也不例外,丰台长辛店、西山碧云寺都曾开设过留法预备学校。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由此开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赵世炎、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就是在这次运动中远渡重洋,开始了他们的法兰西岁月。

1920年,位于北京西山的碧云寺留法预备学校扩充为文、理两科,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蔡元培出任首任校长,这便是北京中法大学的缘起。

西山一带的温泉天然疗养院,隶属于中法大学特设部。胡玉树摄

李石曾(左4)、李书华(左2)、李麟玉(左3)、铎尔孟(右3)、贝熙业(右4)等一起合影。

效仿法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条龙教育模式,兴办中法大学的同时,李石曾又先后在碧云寺设立中法大学附属碧云寺小学、西山中学,在温泉村(原名石窝村)创办温泉小学、温泉中学、温泉女子中学等。这里的学生有当地农村的,有北京周边的,也有少量来自北京市区,他们生活俭朴,学习认真,节假日上山访古刹、游山景,既锻炼身体又增长见识。曾在西山中学读书的翻译家李治华这样回忆:“那时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就停放在这座宝塔里,我曾数次参加他逝世周年纪念庆典,也曾亲见名画家徐悲鸿来这里写生。”

除了大学和中小学,中法大学还有研究部,包含镭学、药物两个研究所;有特设部,包括西山天然疗养院,温泉天然疗养院,以及第一、二、三农林试验场。疗养院和农林试验场不仅是学生们进行生物科学观察及试验的场所,还是李石曾等人进行“新农村建设试验”的重要内容。以温泉天然疗养院为例,这是在石窝村原有的温泉池基础上改建的。与此同时,李石曾等人在村里成立生产、消费合作社,改善农村卫生环境,通邮、通电、通车及各项服务设施。名不见经传的石窝村,从此变成了名流纷至沓来的温泉村。

中法大学正门

中法大学全景

西山是中法大学的摇篮,但正如李石曾所说,“西山之交通虽日趋发达,然于讲学及组织究有种种欠于便利之处”。1924年,中法大学西山学院理科迁至城内地安门外吉祥寺,以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玛丽·居里的名字命名,称居里学院。次年西山学院文科迁到东黄城根39号(今东黄城根北街甲20号),以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的名字命名,称服尔德学院。此外,社会科学院称孔德学院,位于北河沿;生物研究所则称陆谟克学院,分甲、乙两部,甲部在东黄城根,乙部仍留西山。此后,东黄城根成为中法大学本部。校舍坐东朝西,包括北部中式建筑样式的校部,以及南部西式三层教学主楼。据史料记载,北部校部原是清末理藩部旧址,南部西式教学主楼则是李石曾1925年购买的,原本是厂房和民居。

抗日战争期间,中法大学南迁昆明,1946年迁回北平。1950年,中法大学停办,分别并入华北大学工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1984年5月,中法大学旧址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刚刚修缮竣工的老建筑,见证着中法大学短暂而传奇的历史,也见证着中法两国民间友好合作的情谊。

文图/端木美(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历史上的中法大学》)

作者系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学术委员,著有《历史上的中法大学》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