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象杂谈 唯实不唯上才能清除“白饭干部”

世象杂谈 唯实不唯上才能清除“白饭干部”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的繁杂辛苦众所周知,但苦乐不均的现象也客观存在。有媒体近日调查就发现,在基层一些机关和单位,任劳任怨的干部虽是多数,可遇事“我不会”、一推六二五的“白饭干部”也不少,更有一些不干还爱说,尤其喜欢“点评”其他同志工作中的得失。

遇事“我不会”,表面看是能力问题,深层看则是态度问题、作风问题。似乎面对棘手工作,一句“我不会”就能躲进“避风港”,落个轻松自在。可问题在于,“不会”更要学,在位就得干,基层人手本就紧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多了,工作还如何开展?到头来,不干的愈发不会干,能干的愈发疲累,再加上,一些“我不会”之人干事的本领没有,投机拍马“点评”的嘴上功夫却不差,个别人甚至还因此侥幸被提拔。这种“逆淘汰”一旦冒头,势必会扰乱基层政治生态、助长懒散钻营之风,必须引起警觉。

奖勤罚懒,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可为什么“我不会”现象总有生存空间?考评和淘汰机制还不到位,恐怕是重要原因。“庸者下、劣者汰”,中央多次明确过“下”的标准,规范过“下”的方式。可现实中,“干不好”却“下不去”的情况依然存在,制度执行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干多干少一个样”,更让“我不会”者没了压力。除了该“下”不能“下”,“上”的渠道也有不健全、不科学之处。由于很多部门单位的工作不涉及专业技术,缺乏客观中立的评价标准,干得好不好,上级一支笔、一句话尤为关键。“唯上”之风下,一些“说得好”“混得熟”之人占到了便宜,也让真正埋头苦干的干部吃了亏。

“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要维护基层干事创业的火热氛围,需要严格执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考核机制,以及“能上能下、优进劣退”的淘汰机制。何为“实”?百姓的获得感,就是最大的“实绩”,百姓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评判标准。考评干部,多听多问多看是第一条,一旦发现问题,就要追究到底,敢于“黑脸”。在这方面,除了转岗、免职、降职、辞退等处理措施,各地也摸索出了不少自己的“必杀技”。比如,在“票子”上着力,视情节轻重扣发“不干者”绩效奖金;再如,采取“召回”措施,为“懒官”专门办学习班。这些举措较真碰硬,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不论身处何岗、所任何职,“为民”都是不变的初心。躲在所谓“舒适区”,只会消耗激情、碌碌无为。把精神立起来,把身子沉下去,这才是职业的追求,也是做人的境界。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