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础教育躬耕的大学教授

为基础教育躬耕的大学教授

——记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高夯

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高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主要研制专家、享誉全国的UGS(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教师教育模式的开创者、推动者、实践者……

他,就是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夯。

从教30多年来,他始终捧着一颗赤子之心,视教书育人为天职,着眼学生全面、个性、终身发展,探索优势教育资源一体化,推动教育扶贫。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筑起了学生的梦想,真正成为了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以数学为乐趣的大先生

在高夯看来,一名合格的数学老师不只是让学生解题算题,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和格物致知的能力,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这对高师院校教师而言更为重要,因为他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人民教师的使命。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疫情期间,每周一上午八时,年逾花甲的高夯就早早地戴好耳麦坐在电脑旁,与一百余名文科学生共同畅游奇幻莫测的数符世界。有40年党龄的高夯守初心、勇担当、践使命,通过在线教学平台,跨越空间阻隔为学生讲授“人文数学”。这是高夯连续从教的第39个年头。无论是担任教务处处长,研究生院院长,还是学校党委常委,高夯始终坚守在本科教学一线,即使在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关键时期,时任教务处处长的他也从未间断过。因为工作繁忙,他将课程安排在晚上7点半到9点,一坚持就是二十多年。很多人对此很不理解,高夯却坦然道出了个中真谛,“教数学是我的乐趣,三尺讲台是我今生的挚爱。”

高校数学课,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枯燥、深奥、抽象的代名词。但在高夯的数学课上,学生都非常享受每节课带给他们快乐自由的时光,用学生的话说,“高老师的课改变我对数学课‘很可怕’的认知,数学其实是很有趣的,听高老师的课,时间总是过得飞快,每节课都意犹未尽。”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在宋代诗人杨万里这首诗中,西湖六月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不同,那它是什么季节呢?”“篮球场是平面的,还是曲面的呢?”……这都是高夯数学课上提出的问题。在学生心中,高夯不止是一名数学家,还是一位哲学家,善提“日用而不知”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我主要培养学生两个素养:‘不乱说’和‘不说乱’,有根据的说话是‘不乱说’,有逻辑的说话就是‘不说乱’,有根据是前提,前提正确,逻辑推理过程正确,最后的结论才能是正确的。这也是数学思维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有根据,一个是有逻辑。”高夯如是说。

在全国高校,面向文科学生大都开设了“文科数学”这门课,而在东北师范大学的这门课程叫“人文数学”,是由高夯开设主讲的。他不是简单地把课程名称改了一下,也不是对专业数学的简单压缩,而是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新的改革和探索,目的是为了培养和锻造文科学生的理性思维。经过多年的讲授,这门人文数学课现已成为众多文科学生的“必修课”,激发了文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铢积寸累,日就月将。三十余载的寒来暑往,高夯始终扎根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从缕缕青丝到两鬓斑白,他所教授的数万名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有教育家、科学家,也有一大批杏坛赤子、科技精英、人民公仆。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将高老师的教诲铭记心间,将东师人“信念坚实、学识扎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品格书写在广阔的天地。

点亮学生梦想的筑梦人

东北师大的故事就是如何当老师的故事。高夯的故事就是一个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师者仁心的故事。执教育人三十余年来,他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休息时间都用来给学生开讨论班,一开就是三十几年,风雨无阻,即使腿受伤,他也将讨论班搬到家里,坚持上课。由于过度劳累,他甚至晕倒在了办公室。但无论多么紧张疲劳,走上讲台的高夯总是充满激情,希望将自己的所知倾囊相授,把全部的温暖都给学生。

因材施教是高夯培养学生的出发点。他常说:“学校不是工厂,课堂不是流水线,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各有特色和个性。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与条件”。2017年,东北师大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成立了数理基地班“陆家羲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经61岁、刚刚卸任学校领导职务的高夯又主动请缨,担任该班班主任。“陆家羲班”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个性迥异,专长不一,但谁适合学几何,谁适合学代数,谁适合学统计,谁适合学理论物理……高夯都了然于胸,他为每名学生都私人订制了培养方案,鼓励他们既要仰望星空,树立远大理想,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又要脚踏实地,安心读书,打牢基础,为国家基础学科的长期发展、关键研究领域的重点突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高夯帮助每一位求知若渴的学生点亮心中的梦想。曾经在外贸企业打工的林萍,暑假怀着对数学专业的喜爱,从大连来到东北师大,成为了数学系的一名函授生。高夯发现了她的数学天赋,鼓励她考研,还为她安排宿舍。在高夯的鼓励下,林萍考研读博,今天已经成为了东北师大数学系的一名教授。从打工妹到大学教授,林萍说:“没有高老师点拨和帮助,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我。”

高夯说:“我对学生有一种情怀”。在他心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人生出彩。2010年,高夯收到一封来自于吉林省孤儿学校的陌生来信,一名学生慕名向他求教,说自己解决了一个“数学难题”。已是数学名师的高夯虽未在信中看到数学难题的“特殊”之处,但这个“特殊”的孩子却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关爱这个缺少父母关怀的孩子。高夯拨打了114查询学校的电话,几经周折找到了他,了解到这是个性格内向、孤僻,偏科严重的孩子,但唯独喜欢数学。高夯送给他一本《数学分析》,并嘱咐他认真阅读,日后检查。在后来的日子里,不管多忙,高夯总是抽出时间,对他进行定期辅导,帮他解决生活和思想上的各种困惑。渐渐地,原本那个在学校不听话的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最后这个学生如愿考上了大学。其实从这场相遇开始,高夯并不是为了发现一个数学尖子生,而是缘于一位师者的本心和情怀,去摇动另一棵树,推动另一朵云,唤醒另一个灵魂。

润物无声,师爱无痕。高夯为学生守好了每一份责任田,却从未想要得到回报,他只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正如他现在常说的话:“我现在很简单,如果说还有点期望的话,就是期望还能被别人需要。”

 教育扶贫的先行者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高夯不仅对自己的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还将目光投向东北地区贫困县的教育。高夯总说,“师范大学培养的是中小学的老师,是培养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我们把中小学老师培养好了,他们再到基层、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国家才会发展得更好。”多少年来,谁也说不清楚,高夯曾多少次颠簸往返于长春与抚松、喀左、林甸等多个贫困县之间。他带领团队探索实施的UGS教师教育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东北师大在新时代教育扶贫的新路。

扶贫必扶智。办公平质量的教育,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关键。从1996年开始,还是数学系主任的高夯就开始思考如何将东北师范大学的优势资源服务贫困地区的教育。2007年,时任教务处长的他开始着手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的具体建设,致力于推动实现人才培养和教育扶贫的共赢。从最初一所一所实验区学校的跑点拓荒,再到反复考察签约,高夯带领团队在东北的贫困地区风餐露宿,不停挥洒汗水,不断播撒教育的希望。多年来,东北师大的师范生有了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找到了实践能力提升的沃土。东北师大优质教育资源也推动了贫困县教育质量提升,为贫瘠土地的教育带来勃勃生机。无论酷暑寒冬、风霜雨雪,高夯带领学校各学科讲师团不间断地深入实验区中小学课堂,听课、评课、送课、巡回报告,足迹遍及东北30多个县区、近百所学校,培训了近万名基础教育教师。更多的实验区教师从实验区走出,从四面八方走向东北师大,“回炉再造”,增强造血功能。也就是这样,一种新的教育扶贫共赢形式诞生,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上好学,优势的教育资源从“象牙塔”延伸扩散到东北地区的中小学,并延伸到全国其他省市,极大地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在高夯的带领下,东北师范大学创新实验区规模已遍布14个省、46个县市的219所中学,UGS(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教师教育新模式写进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有关文件中,上升为国家政策,在全国进行推广应用。

正是因为饱含这份对国家基础教育事业、对民族复兴大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夯在开拓实验区的同时,一心扑在破解基础教育实际教学难题上。他发现高等数学和中学数学的断裂,敏锐地感觉到需要在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之间架起必要的桥梁,让师范生和一线教师能够从高等数学的视角(“高观点”)来审视中学数学。这样的桥梁性的课程前所未有,开发起来费时费力,需要开发者既具有宽厚、融通的数学学科基础,又需要对中学数学教育有深入的了解与研究。高夯历时6年研发了《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教材,在全国师范大学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已有30多所师范院校使用他编写的教材。高夯通过他的课程和教材改变基础教育领域老师看待数学、看待教育的方式,也深深影响了更多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

心有大我、强师报国。30余年精耕数学教育,用实际行动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这就是他——高夯,为基础教育躬耕的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