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发改委、市商务局联合对外发布《清理隐性壁垒优化消费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提出51项改革任务打通痛点堵点,其中包括规范商圈外摆经营等内容。
在持续深入推进消费领域供给侧的背景下,恢复和扩大消费成为发展优先端。实际上,在2022年,北京就已经在望京小街、蓝色港湾等区域,进行重点商圈特色经营活动试点。今年将继续指导入驻重点商圈的企业在自有用地(用地红线)范围内,按照“规定时间、规定区域、限定品类”的原则,在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与文化特色,不破坏市容环境卫生,不露天烧烤,不侵占绿地,不占压盲道,不占用道路停车泊位,不影响居民生活和安全出行的情况下,进行特色经营活动。
商业外摆经营,并非一个新概念,但在重要商圈进行外摆经营,还是大有文章可做,也检验着城市治理智慧。北京此番试点外摆经营,与过往传统的摆“地摊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等量齐观。据报道,北京将制定实施商圈外摆经营管理规则。应该说,规则之下,既可更好满足群众休闲消费、品质消费的需要,也能消除公众对外摆经营影响市容市貌的担心。
商业外摆经营,剥离了室内大盒子式购物中心的封闭感和沉闷感,带来的是更高效的消费和更热闹的氛围。比如,独立主题街区外摆经营,多利用购物中心室外狭长又人流稀疏的空间,贴近消费者的游逛区域,注重顾客的购物需要和消费心理,打造步行街式的商业体验。更广视域看,外摆经营,不仅是在重点商圈开展,重要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经营中也在探索实践。例如,国内早在3年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无锡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就将历史文化遗存和商业有机融合,尝试外摆经营。目前进行外摆经营的餐饮店,均运行良好。
外摆经济要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规划与有序管理。比如,一些城市的外摆经营,综合体物业或者管理单位首先要设计外摆经营方案,然后报辖区街道等管理机构论证批复,方案经过初审后,须向社会公示七天。通过论证后,相关各部门要加强监管,若发现违规者,一次是责令改正,第二次暂停营业,第三次就取消外摆的资格。这就在具体运行层面,保证了外摆经营的合规和有序。
外摆经营,是一种新的消费场景,能够不断激发城市消费活力,巩固经济恢复基础,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一方面,要推动外摆经营从室内到室外,从地上到地下,从广场到屋顶,扩大商业空间和客流量。另一方面,要推动外摆经济与城市的夜经济、综合体经济、特色街区经济有机融合,使其成为城市的特色经济。从长期发展和长效治理的角度,外摆经营需要更大的政策扶持力度,也需要更加科学的规划管理水平,才能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外摆经营,不仅只是为了挖掘其中蕴含的经济价值,还是一个城市活力的独特印记,是一道高颜值的城市风景线。这些都考量着现代城市治理者具有什么样的城市美学理念。城市学家简•雅各布斯提到:“当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有规划、有治理地开展外摆经营,不仅可以带来一种新的消费体验,塑优商业企业的品牌形象,也能营建出一个展示传播城市经济特征、文化特色与民生温度的重要窗口。
(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委宣传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