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刘东超:【跟着习主席学国学】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刘东超带logo

刘东超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点此观看视频

本期“跟着习主席学国学”节目,我们一起来学习“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句古语。

2021年10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让我们携起手来,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实现世界永续和平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上面这句话说明,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无论是应对眼下的危机,还是共创美好的未来,人类都需要同舟共济、团结合作。“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的意思是说,人类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搞割裂和“脱钩”是历史退步的表现。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出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这首诗。全诗共四句:“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公元698年至公元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盛唐边塞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七绝就是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七绝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王昌龄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进士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以博学宏词登科,改任汜水县尉。41岁时,因事被贬岭南。翌年遇赦重返长安,改授江宁丞。公元756年,安史之乱起,已近六十岁的王昌龄离开龙标(今湖南省怀化洪江市黔城镇),抱定回乡归隐的打算,但在路经亳州时,却不幸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可以说,王昌龄的一生比较坎坷,担任的官职也不是特别重要,但是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非常大。另外,王昌龄与当时许多著名诗人都有交往,像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等。

从《送柴侍御》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王昌龄送别柴侍御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邵阳市西部中心)时所写。柴侍御可能是他的一位友人,但是关于柴侍御的情况,在现存的古籍资料里并不多。

我们知道,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而诗人通过“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对自然景色描写的诗句,营造了虽然他们身处两地,但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的意象。这种意象不但拉近了两个友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化远为近、化异为同的效果,也就是“两乡”变成了“一乡”。可以说,中国古代诗词特别重视意象的营造。因为,意象的营造可以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融入诗中。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虽然是古诗句,但也能带给我们现代启示:第一,珍惜友谊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人不仅重视亲情,也非常重视友情。第二,中华民族既珍惜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友谊,也珍惜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友谊。互相尊重是人类和平的情感基础。第三,只有将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建设好,并长期保持,才能更好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范璧萱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