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法治现代化的特征与推进路径

科学把握法治现代化的特征与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涵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内的全方位现代化。法治作为现代化治理的基本方式,是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切实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

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不仅源自于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更来自于中国人民的自主选择。这其中不仅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多年以来总结的宝贵革命经验,更是蕴含着广大人民群众长久以来累积的集体智慧结晶。中国法治现代化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首先要把党的领导全方位、深层次体现在我国法治体系构建的过程之中,以党的领导全面引领法治体系的科学构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极具科学性、生命力的伟大智慧结晶与科学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严密性与完备性。习近平法治思想着眼全局、立意高远、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是根植中华大地、反映人民心声、顺应时代要求的系统理论体系。在全面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过程中,我们要着重思考制度体系与法治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制度建设与法治建设之间的逻辑关联。在日益严峻的复杂环境下,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防范和抵御风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在充分结合历史传统因素与当代法治环境的基础上,系统回答了有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与世界之问,原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概念、标志性的观点和反思性的理论,不断深化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中国化与时代化进程。①它立足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具体内涵、基本原则和价值功能等重大理论问题,更是系统揭示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发展方向和发展进度等重要实践问题,是引领我国法治现代化蓬勃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引。

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时代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科学解读。放眼未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究中国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助力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

第一,中国法治现代化展示了新的法治文明样态。不同的法治文明具有不同的内在成长特性,民族国家法律制度的最终呈现受各种因素综合性作用的影响。法治现代化进程向自主式发展的全面转型,不仅符合民族法律文化形成的基本规律,而且契合人类法治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的法治发展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的法治改革,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蕴含着宏大的民族精神,由此展现出一种新的法治文明样态。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这是由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决定的。而积极保障人民幸福健康,切实保障人民各项权利,更是构建国家法治体系的重要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参与主体和力量源泉是人民,这就要求在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充分重视和依靠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强大力量,深刻把握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更好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使我国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更加突出、更加鲜明。使国家法治建设在具有先进价值引领的完备制度体系下,更加科学地依靠人民的力量,更加全面地体现人民的意志、更加积极地维护人民的利益,更加有效地增进人民的福祉。

第三,从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这一科学决策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意志。要以强化法治思想为统领,以推动法治建设为基础,以创建法治国家为载体,全面系统建设结构合理、价值先进、文明理性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积极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使命。

全面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更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探索法治现代化的科学路径。

第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夯实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的政治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历经千百年来的不懈探索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政治形态。但是西方民主制度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却持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制度弊端。不仅两党选举制的国家治理效率屡遭诟病,而且潜藏于这一制度下的“政治作秀”“贿选丑闻”等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备受质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我们党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的成就经验,从新时代新的实践出发,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民主基石。充分贯彻这一民主理念,不仅能够大力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速度,更能有力推动中国法治现代化的革新进程。因此,我们必须深度把握和坚决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的内在要求,在法治轨道上护航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第二,以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契机,激发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近年来,人类在机器学习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生物特征识别等相关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显示出了专用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发展以及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迈进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正在经历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重塑,其颠覆性力量远超以往。党的二十大也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我们要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冲击,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积极应对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在法律供给上,随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加快推进法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创新速度,大力增强法治理论的解释力度和变革能力。②适时扩展法律学科体系和研究方向的涵盖范围,适度拓宽法律系统的解释领域和交叉视野。以法律所蕴含的理性特征守住科技发展的伦理底线,及时完善制度体系的相应短板、全面填充法律系统的现实空白。另一方面,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法治建设的智慧属性。在法治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上,需要统筹考虑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赋能,充分运用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技术红利为法治现代化的全方位建设保驾护航。

第三,注重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的全球视野。中国的法治现代化体现了人类法治文明互鉴发展内在规律,具有鲜明价值指向。伴随着历史的移转,多样化的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的历史长河中持续影响着法治现代化的进程。③在这期间,不同民族或国家必然会依据其自身的历史轨迹和文化传统孕育出依托于不同民族背景的法律制度与法治体系。不同民族或国家法律制度之间的客观差异也就自然具有相当程度的存在合理性。正是基于上述分析,在当代崇尚平等自主的国际环境下,有的国家依靠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所强行采取的法律文化输出战略无疑违背了人类法治体系科学发展的趋势与规律,触碰了人类多样文明和平共存的原则与底线。因此,促进世界法治体系的和谐发展,需要坚持和贯彻开放包容的法治文明理念,接纳和尊重纷繁多彩的法治文明形式,彰显法治文明价值。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积极寻求全人类所普遍承认的共同价值观,促进世界法律文明多样化与统一性的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全球法治文明和谐共生。

(作者为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张文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法制与社会发展》,2023年第1期,第13页。

②黄文艺:《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构建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法治要义阐释》,《中国法学》,2022年第6期,第9页。

③公丕祥:《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法律科学》,2023年第3期,第20页。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