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构建文化赋能区域发展“新范式”

北京东城:构建文化赋能区域发展“新范式”

加速“崇文争先”传承“四个文化”

北京东城:构建文化赋能区域发展“新范式”

故宫以东,壮美中轴纵贯南北。恢弘而精微,恬静而生动,开放而包容,古老与现代交汇,本土与国际交融……这里是北京东城,一座与文化紧密相关的城区。

百年古都涵养新韵,千年运河浸润文脉。东城,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也是首都“四个文化”魅力集中所在地之一。近年来,东城区以“崇文争先”为引领,坚持首善标准,发扬首创精神,传承发展“四个文化”,积极构建“一轴、两区、五带、五城”文化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为根基、为底色、为驱动的城市创新发展之路,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流融合。

“中轴保护”重现老城特色历史风貌

让古都文化熠熠生辉

风卷青云,登上鼓楼举目南望,青灰色的四合院瓦屋顶鳞次栉比,花木遮掩浓荫绿树之间,胡同秋色尽显古都京韵。

“来,到小院坐坐喝喝茶!”68岁的范来友结束晨练,一路上热情地招呼街坊四邻。随着钟鼓楼周边申请式退租、恢复性修建及环境品质提升等一系列“组合拳”的深入,古建、四合院栖身的胡同、街巷慢慢褪去时间侵蚀带来的浮躁,呈现青砖灰瓦红门绿窗的古都风韵。“抬眼都是景!”古都文化滋养居民心性,和百姓的生活相融相生。

穿过钟鼓楼广场,一座雄伟庄严的院落——宏恩观,正慢慢揭开神秘的面纱。

为了恢复古建风貌,东城区全面梳理宏恩观历史文化沿革与脉络。“修缮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经验丰富的匠人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尽可能地还原历史格局和风貌。历经10个月的修缮,宏恩观亮出庄严宏伟的三座大殿、宽大的歇山顶、古朴精美的券窗,被誉为“龙尾之要”的宏恩观即将变身中轴线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园区,耀眼中轴。

一脉中轴,承古通今。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东侧,东城区在功能疏解、古建修缮、街区更新、环境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老城保护”替代了“旧城改造”,包括社稷坛、太庙、万宁桥周边、皇史宬、永定门城楼综合整治等在内的几十项工程相继启动,一处处古老建筑以新的姿态迎接今天的人们。

古松树下,大成殿前,抚琴、吟诵、起舞,随着东城文化月系列活动启动,古朴典雅的国乐响彻第九届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又一次将这座700多年历史的古建唤醒。“为中轴线上系列文化活动增添耀眼传承。”东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古建、音乐、国学礼仪、先贤智慧在这里交融互生,再一次让中轴线接受世界瞩目。

中轴一线,不光是空间承载,更是一种文化凝聚的精神依托。近年来,东城区以中轴线上的系列文化活动为承载,挖掘、研究、阐释中轴线丰厚的文化价值。“文化东城”会客厅中轴主题讲座、故宫艺术公开课、唱响中轴、古建音乐季、中轴线历史影像原作展、永定门灯光秀、各类中轴线探访文化综艺和纪录片等,联动各大地标古建资源,以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载体,谱写古都文化传承与城市复兴的时代交响乐。

城市变迁,也在中轴留痕,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大运河玉河遗址北段环境提升,重现运河盛景;三眼井片区恢复性修建,“一院一策”,街区实现有机更新;三里河故道重现“水穿街巷、绿树成荫”的柔美景致;崇雍大街整治提升,再现“文风京韵、大市银街”的古都风貌;37处博物馆推陈出新,讲述文物“活”起来的历史,384处不可移动文物,陆续完成“体检”,赋予新的生机。

穿梭在红墙碧瓦的历史建筑群落中,访古寻踪,古都风华,灼灼生辉。

“红色课堂”展示城市精神文明气质

让红色文化浸润人心

“这是一次思想的再升华、党性的再淬火、责任的再强化。”8月中下旬,“流动的红色课堂”——红色展馆专题展走进武警北京总队某部,官兵们认真聆听讲解,不时驻足观看。20余块展板,100余幅图片,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的发展。一位官兵在展板前久久不愿离去:“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背后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岁月,重温党史,再一次锤炼了党性。”

“流动的红色课堂”,汇聚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凝聚奋进力量。走进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引导青年学子挺膺担当,走进企业、研究院,激励员工奋进伟大复兴新征程,后期还将继续走进机关、城乡社区、校园和“两新”组织,成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源头活水”。

红色课堂,无处不在。街头巷尾,小院一角,依托“胡同里的红色讲坛”,专家学者把党史知识送到家门口,普通百姓能跟街坊四邻分享红色故事,孩子们也能有机会表达出心目中英雄的样子。人们拿出小板凳,摇着蒲扇,笑着,聊着,茶余饭后,心中泛起对党最朴素的情感,引发共鸣凝聚共识。

绘就活的历史教科书,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东城区依托革命活动旧址,打造“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专题展”等,用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斑驳的老物件,勾勒出京华大地波澜壮阔的红色画卷,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读懂、读通、读好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这本“教科书”。

东城区不断探索用新颖的方式,打开红色文化的“百宝箱”。2021年起东城区开发“党史e起学”微信小程序,《薪火传承——东城区党史游学地图》跃然眼前,“觉醒年代”等五条党史游学线路,将区域13处革命活动旧址、55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的重点点位串珠成链,“线下”游学、“线上”打卡,成为人们热衷的时尚。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东城区推陈出新,“南北《新青年》”对话直播活动、“青春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主题活动等系列活动,激发新时代的人们拼搏向上、团结奋进、热情奔放。

目前,东城区国家级、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量居全市之首。这片红色的热土,塑造着新时代城市精神文明的新面貌,凝聚着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会馆有戏”带动文物遗产活化利用

让京味文化传承接续

推开韶州会馆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处精致的院落,有老北京四合院的韵味,又有独特的会馆建筑特色。“在这里感受到了京味文化的厚重与岭南文化的灵秀有机结合。”慕名而来的“打卡者”们走进来,品茗、赏兰,仿佛置身韶关。5月下旬,东城区发布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这里作为东城区6处合作签约会馆之一正式对外开放。

随着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的逐步推进,一批精美的会馆将轮番亮相,在文化交流互鉴的舞台上,将京地资源共享及文化共融、价值共创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方古韵戏台,一张雅致方桌,喝茶听曲儿,当一回戏中人。在颜料会馆,沉浸式曲剧《茶馆》再现老舍笔下的经典故事。“真实的布景,代入感极强!”市民张女士看完演出意犹未尽。“会馆有戏”已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在东城乃至北京家喻户晓。

东城区以“文化+”融合发展,辐射非遗传承、胡同文化、传统地标、旧居文化,唤醒老城居民的京味记忆。

“这是我自己做的平衡鸟!”在东城区级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王文光的指导下,8岁的刘晨熙小朋友经过“抛光、施胶、组装、上油”等传统步骤,亲手制作出一件木工玩具。在龙顺成文创园,每周都有不同主题的传统木工课程,让人们有机会亲身体验非遗技艺。

东城区共有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25个,居全市之首。其中,37个项目进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覆盖美食、技艺、戏剧等多门类别。东城区不断尝试将非遗资源与科技手段紧密结合,推出全市首个非遗数字平台上线运营、发售燕京八绝系列主题数字藏品,发布《东城非遗云游趣图》,璀璨的非遗文化呈现“七十二变”。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美学,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焕发出迷人光彩。

如意门、雕花砖、武狮门墩、水景庭院……槐轩人文艺术空间正在举办一场中轴线美学主题展。这座四合院曾是著名作家、红学家俞平伯先生的旧居,历经百年,见证无数文人墨客谈诗论道,如今化身艺术空间,继续延续文脉。包括槐轩人文艺术空间在内的10处人文空间日前成为首批“东城文艺+”品牌基地,壮大了东城区的“文化会客厅”。

一部部京味儿题材影视精品传颂东城故事。电视剧《情满九道弯》《胡同》、话剧《钟鼓楼》、微纪实专题片《老单走东城》等文艺作品,满满京味情怀,以一幕幕经典画面,串联老城记忆,让老北京独有的文化流淌在一代代人的血脉中。

漫步东城,一砖一瓦,一步一景,一颦一笑,无不洋溢着老北京的记忆和乡愁。

“创意工场”引领产业空间升级改造

让创新文化驱动发展

一座老旧办公楼,摇身一变,成为集戏剧创作、文化演出、露台商业、共享办公等业态为一身的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3月底,金台·共享际文化产业园开园亮相。园区重点围绕小剧场展演空间为核心,通过文创工坊、共享办公、人才公寓的布局,打造全新的文化消费赋能城市发展的“东城样本”。在开园之初,金台·共享际文化产业园便吸引了国内文创头部品牌“度也一厂”“梦办OneiroSpace”等文化企业和艺术空间运营团队落户,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创新业态集聚的微生态。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一批工业遗存、老厂房摇身一变成为城市文化产业园区,隆福寺文创园(二期)、雪莲·亮点文创园、金隅龙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相继亮相,一流创意在这里萌芽,产业兴盛在这里聚变。

趁着东风,扬帆起航。一系列文化金融政策、文化金融产品随之相继出台,推进文化和产业共融发展这艘巨轮劈波斩浪。构建文化企业信用评级、文化信贷风险分担、文化创业投资扶持引导、文化资产定价流转“四个体系”;探索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文化与金融合作模式“两个创新”,一步一步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9月,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服务中心落户东城,打开了文化金融创新助力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实施“文菁计划”、组建文菁产业基金、加强市区两级政策联动,产业扶持一针见血。刚刚上线的国家文化金融线上线下“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尝试新型“服务管家”,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文化产业要实现“强身健体”,还必须打通“堵点”。东城区持续促进各方资源对接合作,每年开展银企对接活动近百场,汇聚文化企业万余家,投资机构、金融机构近千家,文化实力和竞争力与日俱增。

推动北京文化论坛落户东城、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合作举办“中国文化金融峰会”……一次次资源对接,一次次合作盛会,为文化企业持续搭建与政府、行业专家、金融机构紧密衔接的服务平台。

在金融“活水”的支持下,文化产业的创新优势以势不可挡的姿态绽放绚烂之花。新增文化产业空间建筑面积超15万平方米,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收入逐年递增,中国出版集团、保利文化等5家驻区企业多次当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

文化、旅游、金融、科技等要素在这里融合流动,焕化为可听、可观、可体验、可回味的文化创新盛宴。

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体,是东城独有的城市气质,滋养群众精气神,增强群众获得感,赋彩新时代群众美好生活,国家中枢、千年古都、文化名城、人间画卷和宜居福地正在这里崛起!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