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再创佳绩,为高质量发展添力赋能

“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再创佳绩,为高质量发展添力赋能

11月4日,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成功入选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到34处。据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2014年设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总结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

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2014年我国四川乐山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等四个项目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至今,在分布于18个国家和地区的159处遗产中,中国以34处位列世界前列,几乎涵盖了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我国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再创佳绩,也让农业文化高质量发展更可期。

坚持高站位谋划,充分发挥引导规范作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是古代水利工程可持续利用的典范,而我国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包括灌溉工程遗产在内的水利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多次作出批示指示。2022年7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的贺信中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十年来,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评估、阐释、保护理论和技术研究实践的专业化系统化程度逐步提升,遴选申报与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充分展现了我国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成就。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品牌既提高了文化自信心,也助力发展旅游。虽然每一个遗产的名称都只体现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关键词,但它们的背后蕴含的是一整套农业生态系统。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家一以贯之的重视。

重视发挥遗产地的生态和文化价值,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灌溉是农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灌溉发展的历史与中华文明一样悠久。我国由于季风气候影响,国内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都需要灌溉工程来调节水资源的时空配置。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灌溉工程的建设和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后,如何留根铸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就需要重视发挥遗产地的生态和文化价值,让越来越多的人才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一方面,科学评价灌溉工程遗产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让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能够落实到农业遗产地,建立多方的参与机制,共同支持保护和利用。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提出把引进外来人才和培养本地人才结合起来,注重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等领头作用,让一批年轻、有志向、懂管理、有技术的人进入到农村去,推动更好的发展。

坚持保护和利用并驾而行,助力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留存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承载着传统治水技术、经验和智慧,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地理、气候环境差异很大,灌溉工程的型式和科技特征也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通济堰灌区目前是都江堰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向成都、眉山2市4县区提供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是高地旱田灌排工程体系,目前仍在发挥灌溉排水、防洪抗旱排涝等效益。松古灌区是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的典范,至今仍在滋润着松阴溪两岸16.6万亩良田。成熟于宋元时期、完善于明清时期的上堡梯田灌溉工程,既包含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系统,也包含良好的生态保护系统。从工程类型而言,包括有坝引水、无坝引水、蓄水灌溉、拒咸蓄淡、井灌,圩田、梯田灌溉排水,以及不同形式的传统提水灌溉设施等,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理念。灌溉工程遗产能够延续运转千百年,至今发挥效用,在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都有其科学性,体现了古人的智慧。通过保护和利用并驾而行,既显著提高了当地群众的幸福指数,也实现了生态保护长远发展,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四川都江堰、内蒙古河套灌区、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在中国被认定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中,这些闪亮的名字无一不让人们勾连起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和对中华文明的由衷赞叹。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申报与可持续保护利用为契机,深入挖掘并向世界展现中国灌溉历史文化,研究总结其科学技术、文化价值及管理经验,进而助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