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也要着眼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业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因业制宜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实践要求和具体体现。早在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针对正定毗邻石家庄的区位特点,确定了正定探索发展不丢城、不误乡、利城富乡的“半城郊型”经济的新路子。在宁德工作期间,强调“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立足闽东“八山一水一分田”地理格局,提出了念好为宁德摆脱贫困的“山海经”,抓好山海综合开发。在浙江工作期间,统筹城乡发展,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万工程”。不难看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才能形成因业制宜的特色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一样,既要有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辩证法,也要有因地制宜、因业制宜的方法论。

在各地布局新质生产力之际,强调因地制宜,意在防止盲目跟风的政绩冲动和顾此失彼的失衡发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真正尊重规律,准确把握规律,科学运用规律。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科研条件、人才资源等各不相同,要针对实际、着眼实情,客观分析优势、短板,克服忽视产业规律和自身条件跟风追热,盲目上马“高大上”的新兴项目,不顾实际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避免出现产业同质化、急功近利等问题,拖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有效推进产业发展,就需要唱好因业制宜大戏。习近平总书记谈及产业发展的一些误区时指出:“一个城市是不是就靠一业来发展,那不一定。靠几业,靠什么业,都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具体情况去定,不能下单子”。各地资源禀赋和业态布局千差万别,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不尽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要避免“一刀切”“一锅煮”,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清晰什么产业可以在本地发展壮大,什么产业可能“水土不服”,不能上的项目坚决不上,不能搞的产业坚决不搞。有取舍有步骤地加以推进,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因业制宜”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处理好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求不能一哄而上、泡沫化的“大呼隆”,也不能重复建设、只搞一种模式的“抄作业”。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方面,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要培育壮大,在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上奋力奔跑;另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转化融入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产业要坚持先立后破,以鼓励性的产业政策为主,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课题,也是地域发展的“特色”文章。要统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组织管理、人才引育等资源力量,摸清本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现状、科技创新家底等,找准本地区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既要前瞻布局,积极抢位发展,又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探索出自身的不同打法,确保新质生产力成为新的发展引擎,有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