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把准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的“时度效”

中国理论网:把准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的“时度效”

2019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1]红岩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唯一在国民党统治区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2],内涵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艰苦卓绝的凛然斗志、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四重核心要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数字化时代,数字化赋能对于传承和弘扬红岩精神至关重要。实现红岩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做好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工作,把握好“时、度、效”,做到因“时”而动、张弛有“度”、务实求“效”。

一、因“时”而动:把握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的时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3]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一环,要科学厘定其数字化传播的时空坐标,把握时机、紧扣时代,这是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的基本点。

一是要把握时机,增强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的及时性。一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的传播效应,依靠数字技术传播红岩精神,催生特殊的文化记忆功能,在数字技术强链接、强渗透、强赋能中激发公众的红色记忆。二要及时捕捉和响应社会热点事件,利用重大热点事件传播的“首因效应”发挥红岩精神的教育引导功能。三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优势,实现红岩精神与网络舆情和热点事件的快捷流通和高效耦合,发挥红岩精神的正向舆论引导作用。

二是紧扣时代,把牢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的时代性。革命精神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推动红岩精神的数字化传播,要把牢历史性和时代性的适度张力,让红岩精神在数字时代彰显价值。首先,要紧扣特定时代凝炼红岩精神的本质和特色。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红岩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相比,最鲜明的标识就是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4]。推动红岩精神的数字化传播,要运用数字技术还原以重庆为中心的国民党统治下的真实历史背景,呈现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统治地区进行艰难斗争的精神特质,保证红岩精神的本质和特色“不变味”“不变色”。第二,要与时俱进,彰显红岩精神的新时代价值。深入挖掘红岩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代主题的内在耦合,将其融入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伟大实践中,使红岩精神从历史中“走出来”、在新时代“活起来”。

二、张弛掌握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的方法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5]。张弛有度,即坚持适度原则,在保证红岩精神本质规定性和学理高度的基础上,要通过平台搭建、技术改进、经济支持、制度完善等方式,增强红岩精神的广度、精度、力度、高度,实现传播频度、措施力度和受众接受程度的统一,这是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的关键。

一是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拓展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的广度。要构建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多样化、多平台、全方位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依托VR、AR、MR等数字技术,打造报、台、网、微、端、屏并驾齐驱的数字传播矩阵,打破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的“信息壁垒”,优化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的“媒介版图”。

二是构造智能算法,细化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的精度。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完善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的技术架构,依托智能算法实现对用户的立体画像,定制个性化传播内容,促成“供与需”的顺利调配和精准对接,实现信息传播由“覆盖式”到“精准式”的转变。

三是打造数字品牌,增强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的力度。要借助资本市场的活力,推动数字技术与红岩文化、文旅、文产深度融合,将红岩精神数字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推广、可复制的数字产品,打造重庆红色旅游新地标,形成红岩文艺新品牌,以数字技术“让红岩人物活起来”,“让历史人物动起来”。

四是强化质量意识,提升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的高度。红岩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推动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要避免“重历史、轻政治”的叙事倾向,将红岩精神的政治性放在首位,注重对本质内涵的深层解读和立体阐释,在保证红岩精神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基础上使红岩精神的形象生动起来。

务实求树立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的目标

“效”的获得是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适“时”有“度”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的最终目的与归宿。要使红岩精神的数字化传播落到实处,亟需在净化舆论生态、推进技术创新、整合红色资源、强化理论认同上下功夫,在提升传播效能、提高传播效率、增加传播效益、增强传播效果中务实求“效”,这是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的落脚点。

一是要净化舆论生态。要充分利用舆论场“政府—网民—媒体”三维互动机制,讲好红岩精神的人物、故事,让红岩精神占领舆论场域,抵御舆论领袖“泛众化”冲击,净化网络舆论场,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中提升红岩精神传播效能。

二是要推进技术创新。要以红岩精神传播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整合红岩精神传播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数字空间,形成红岩精神数字采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一体化图景,发挥红岩精神数字展示、体验、传播的叠加效果,提高红岩精神传播效率。

三是整合红色资源。要搭建红岩联线、红村网等数据云端,实现红岩文化资源保护和管理数字化。通过搭建红岩精神资源数据库赋予红岩精神“数字生命”,降低红岩文化资源损耗风险,为红岩精神的数字资源展示由碎片化转向整体化奠定基石,积极运用VR、AR、MR等数字技术让红色资源呈现为可感可知的立体样态,于优化红色资源呈现效果中增加红岩精神的传播效益。

四是强化理论认同。红岩精神作为筑牢青年理想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其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青年对红岩精神的理论认知与理论认同之中。“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6]推动红岩精神数字化传播,要实现红岩精神全形态、全域化的数字展示,使红岩精神融入数字传播场域的各方面、各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公众的知、情、意、信、行,优化公众对红岩精神的认知认同,增强红岩精神传播效果。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党的历史决议凝聚思想共识研究”(项目编号:22CKS021)】

【作者简介:张莹,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53页。

[2]周勇:《周恩来与红岩精神》,《重庆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53页。

[4]潘洵、刘军:《与时俱进深化对红岩精神及其现实价值的认识》,《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8期。

[5]徐光春:《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崇文书局2017年版,第34页。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65页。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