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食物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多样”转变,大农业观与大食物观应运而生。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深入理解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需要立足食物消费结构转型,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持续优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需适配。这对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满足居民营养健康生活需要意义重大。
立足大农业观推动高水平供给。在大农业观引领下,要面向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变化,筑牢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根基,拓宽多元供给渠道,提升供给质量,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实现高水平供给。
一是夯实农产品保供根基。践行大农业观,需要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要切实推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借助田块整治、灌排设施升级等手段持续优化耕地质量。扎实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等技术,全面强化农业科技与装备的支撑力度,确保粮食高产稳产。加大对种业研发的投入,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构建种业创新体系,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推广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粮食产业,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完善生猪产能调控和奶业纾困政策,确保市场供应充足。
二是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依据大农业观的要求,需要构建品类丰富、结构合理、供给稳定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以满足居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需求。一方面,统筹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种植业与养殖业、传统农产品与新食物资源的关系,稳定水稻、小麦等口粮生产,因地制宜扩大玉米、大豆、杂粮及薯类种植规模。另一方面,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和内陆生态渔业,拓展优质蛋白来源。同时,合理开发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等新型食品,科学开发藻类、微生物等新食物资源。
三是保障与提升供给质量。供给质量既是筑牢食物安全根基的重要支撑,更是满足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需求从“生存型”向“品质型”转变的应有之义。要加大优质稻麦的育种改良,尤其是优质稻谷、优质高端强筋小麦及优质高端弱筋小麦等品种的培育。积极落实国家全谷物行动,增加优质蛋白、膳食纤维、微量营养素和功能性营养食物的供给,促进居民营养均衡消费,提升健康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可追溯,确保消费者能够享用到安全、放心的农产品。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以品牌引领质量提升,以质量铸就品牌影响力,形成质量与品牌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立足大食物观把牢消费趋势。立足大食物观,需准确研判人口结构、食物消费、营养健康变化趋势,并据此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构建与大食物观相适应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
一是把握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我国城镇化和老龄化加速并行,食物消费数量和结构相应变化。一方面,城镇化率自1949年约11%跃升至2024年的67%,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方式转变推动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口粮消费数量下降,各类鲜活农产品及优质蛋白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2024年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首超3亿,老龄化趋势愈发显著。老年人群体的膳食结构不同于一般成年人群体,加之老年人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对低盐、低糖、低脂等功能性食品的需求持续攀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食物消费结构正加速从“生存型”向“品质型”转变,不仅带来食物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且会增加对高品质、绿色健康农产品的需求,给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机遇与挑战。
二是把握食物多样化消费趋势。一方面,我国居民食物需求已发生重大转变,食物消费从过去以谷物为主转向多样化的食物消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及相关资料,2014——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由25.6千克波动增长约38.1千克,年均复合增长率约4.06%。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和消费升级,2024年全国人均鲜瓜果消费量接近60千克,较2014年增长超过50%,充分体现出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向更加多元化健康化方向转变。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其对绿色有机农产品、功能性食品等食物的消费还会持续增长,将推动农业结构相应调整。据《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4》测算,到2035年我国肉、蛋、奶和水产品产量将分别增加2964万吨、613万吨、958万吨和1900万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应将朝着多元化、健康化、品质化发展。
三是把握营养健康消费理念。现阶段,我国居民面临“营养过剩”与“隐性饥饿”并存的困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居民脂肪供能比达到34.6%、超出适宜范围,反映出部分人群食用植物油、畜肉摄入较多,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问题。与此同时,据2024年《中国居民隐性饥饿问题现状、挑战与应对》报告显示,我国近3亿人处于隐性饥饿状态,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摄入严重不足,对居民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随着全民营养认知持续提升,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将不仅停留在口感和饱腹层面,而是更加注重营养价值和营养均衡。要多途径宣传鼓励居民优化食物结构、健康饮食,为在全社会树立大食物观营造良好氛围、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以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筑牢农业韧性竞争力。秉持大农业观与大食物观,统筹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拓展食物供给来源。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农业韧性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从而增强农业应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和国际竞争的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确保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耕地与水资源约束紧,部分地区因高强度开发而面临资源透支风险,仅靠耕地难以支撑长期食物供给。需要综合利用国土资源,拓展新供给空间,让食物生产突破对耕地的单一依赖。首先,全面摸清森林、草原、海洋等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利用状况,为开发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要求、资源存量和技术可行性,明确开发重点区域与优先序。其次,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快绿色高效技术研发与应用,利用设施农业和合成生物学技术,突破土地和气候限制。最后,推广生态循环绿色农业,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并控制农药、化肥用量,减少面源污染。
二是增强食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地缘冲突及市场波动等挑战,构建更具韧性的食物产业链供应链至关重要。一方面,需要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协调资源利用,强化风险防范,提高生产韧性。通过农业生产分布和食物来源多元化,减少对单一生产方式、个别产业环节和少数食物来源的依赖,降低因局部突发事件导致的生产中断风险。另一方面,还要推动食物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升级,加快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供给格局,保障在关键时刻食物供给不断链、不脱销,增强供应链整体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国家食物安全,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三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以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为引领,坚持系统观念与融合发展理念。首先,以系统观念优化产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质量提升,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同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效益。其次,以融合发展理念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耦合,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休闲功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最后,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仓储等环节建设,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