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

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切实把作风硬要求变成硬措施、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这深刻阐明了作风建设中硬要求与硬措施的关系。没有硬要求,硬措施就会沦为“稻草人”,立在那里唬人——中看不中用;没有硬措施,硬要求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飘在云里——好看不好攀。

把硬要求变成硬措施,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硬要求在前,标明“该不该”之界,划定“不可为”的红线;硬措施在后,明确“能不能”之限,确定“不敢为”的标线,以红线警示、让标线带电,让踩线者受戒、越线者受惩。硬要求与硬措施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作风建设的完整链条。硬要求为硬措施提供方向指引和价值指向,确保硬措施方向正确;硬措施为硬要求提供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确保硬要求得以落地。这种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的高度契合,是作风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世间事,作于细、行于实、成于严。把硬要求变成硬措施,既要在“变”的过程中持续用力,又要在“成”的结果上久久为功,切实做到“变”得彻底、“成”得稳固,真正把严的氛围营造起来、把正的风气树立起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把硬要求变成硬措施,前提是把作风建设的纪律和规矩定下来、立起来,把制度的笼子织严织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立铁规矩、强硬约束,驰而不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中央八项规定聚焦调查研究、会议活动、文件简报等关键领域,对作风建设作出一系列明确细致规定,直击作风痛点,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实践证明,制度规矩不在多,而在于明确严谨、系统配套、务实管用。如果制度规矩含糊其词、模糊不清,已经有的铁笼子门没关上、没上锁;或者栅栏太宽了,或者栅栏是用麻秆做的,那也不行。如果那样,制度规矩就会变成可松可紧的“橡皮筋”、有形无实的“纸老虎”,难以成为铁规矩、硬杠杠。

让硬要求变为硬措施、铁规矩长出铁牙齿,内含真严真硬的实践导向,必须实打实地动真碰硬,在正风肃纪中不讲情面、不留死角。如果制度规定措辞严厉、读之唬人,实则飘在空中、难以落地,就难以真正硬起来、严下去,难以发挥效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执纪必严、违纪必究,对违纪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不少过去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被刹住了,一些多年难以祛除的顽瘴痼疾被祛除了,很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实践证明,“应然”的硬要求变成“必然”的硬措施,最终必须落脚到“实然”的硬效果上。只有以实际行动使纪律规矩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对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行为不回避、不迁就,不留“暗门”、不开“天窗”,才能让铁规发力,使禁令生威。

2021年6月,在刚刚开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八项规定展板前停下脚步、仔细察看:“现在这里面的8条,精简会议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厉行勤俭节约,做得都不错,还是要反复讲、反复抓……”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抓作风建设,是一个爬坡过坎、逆水行舟的过程,稍有松懈、停顿就会退步、滑坡甚至前功尽弃。

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抓铁有痕”的韧劲抓常、抓细、抓长,既紧盯老问题反弹回潮,又敏锐捕捉新表现新动向;既注重惩处震慑,又强化教育引导,不断推动作风建设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才能切实将硬要求化作雷霆万钧的硬措施,让铁规矩真正长出锋利如刃的铁牙齿。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