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个永恒的主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打铁必须自身硬,要登绝顶莫辞劳。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必须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进作风建设。应在古今对话中拓展作风建设内涵,实现历史镜鉴与现实考量的深度交融,以更加纯洁的作风、更加坚实的步伐,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国语·周语下》有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一古训的意思是秉持善行如同登山,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努力;堕入恶习却如同山崩,稍有不慎便会一发不可收拾。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引用“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一古训,警示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实质,慎独慎微,防止思想防线崩塌。作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尤其要以钉钉子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防止不正之风反弹回潮。中央八项规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一张闪亮的‘金色名片’”。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不仅是一次作风建设的新起点,更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从禁止公款吃喝、精简文件会议,到规范公务接待、严控楼堂馆所建设,中央八项规定以具体可操作的制度要求,直击“四风”问题要害,推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新征程上,必须清醒认识到,“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特征,一些不良作风可能改头换面、隐形变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一些地方发生了松动,有一些方面还存在盲区死角,一些不良风气出现了反弹回潮”,强调“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中央八项规定不是只管五年、十年,而是要长期坚持。要拿出恒心和韧劲,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管出习惯、抓出成效、化风成俗”。
具体而言,一是“常和长”并重,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常态化监督与长效化治理相结合,将纠治“四风”纳入日常监督,健全作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作为干部考核、巡视巡察的重要内容,确保压力传导持续不衰减。二是“严和实”并举,以刚性约束保障政策实效。严字当头、实字托底,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关键。对顶风违纪行为露头就打,特别是对转入地下、花样翻新的“四风”问题,必须穿透式核查、靶向纠治。同时,要抓实整改“后半篇文章”,建立问题整改台账,推行“一案一整改”机制,做到查处一个、警示一片、治理一域。三是“深和细”并行,破解隐形变异深层痼疾。要推动作风建设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聚焦“蝇贪蚁腐”等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开展“小切口”专项整治,推动作风建设向“最后一公里”延伸。总而言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如“从善如登”之理,需要久久为功、锲而不舍的韧劲。并且也要警惕“从恶如崩”之虞,始终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严防不正之风死灰复燃。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以上率下
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其自身言行对党风政风乃至社会风气具有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引用汉代荀悦《申鉴·政体》中的名言“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强调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传统政治文化中“治人者必先自治”的执政智慧,强调领导者若要有效约束他人,必先以身作则、严格自律。从先秦《论语》提出“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为政准则,到秦汉《素书》主张“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再到明朝钱琦强调“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注重为政者必须率先垂范、正己化人的政治伦理。作为党的事业的中坚力量,领导干部的特殊性就在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作风直接影响全党乃至全社会的风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抓住“关键少数”,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辩证思维,将作风建设具象化为“头雁效应”,既做“指挥员”更当“战斗员”,既要“挂帅”更要“出征”,切实发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示范引领作用。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修己以安百姓”的政治操守,在反对形式主义上带头精简会议文件、改进调查研究,在克服官僚主义上主动下沉一线、倾听群众呼声,在抵制享乐奢靡上保持艰苦奋斗、反对特权思想,真正让“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成为行动自觉。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强大示范效应,推动全体党员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自觉持续改进作风,最终实现“不肃而成,不严而治”的良好政治生态。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
正风肃纪反腐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期课题,三者内在统一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逻辑。2015年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引用了白居易的《策林一·兴五福销六极》中的“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这句话意思是为善于消除祸患的人会找到其根源,善于治疗疾病的人会断绝其病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不正之风滋生掩藏腐败,腐败行为助长加剧不正之风、甚至催生新的作风问题。”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作风建设必须坚持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内在逻辑,既要清除已发之“病灶”,更要修复政治生态的“免疫系统”。新时代的作风建设面临风腐交织、隐形变异等新挑战,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如同“孪生毒瘤”,享乐奢靡的作风往往成为权力寻租的“前奏”,而腐败的蔓延又会衍生出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因此,正风肃纪反腐必须立足“标本兼治”的系统治理观,贯通“查、纠、防”全链条,构建“治标、治本、治未病”的治理闭环。
首先,在“治标”层面,需以雷霆手段强化震慑。要持续纠治“四风”问题,对享乐奢靡之风露头就打,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纠治,严查违规吃喝、公款旅游等行为,防止不良风气反弹。同时,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打击腐败行为,做到有腐必惩、有贪必查。其次,在“治本”层面,需以严明纪律强化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纪律是“党员、干部保持清正廉洁的安全防护栏。敬畏纪律、遵守纪律,就能抵御腐蚀、百毒难侵”,要“督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要“完善权力配置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坚持“用严格执纪推动制度执行”。最后,应着眼“治未病”的长效治理,使纪律规矩从外部约束转化为干部内心的政治定力。实践表明,单纯依靠事后惩处的“外科手术式”正风反腐只能见效一时,而以思想文化培塑阻断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心理防线,更能推动实现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的深层转化。一方面,要注重从中华优秀廉洁文化中汲取智慧,继承“公生明,廉生威”的政治伦理,弘扬“清、慎、勤”的为官之道,使崇德尚廉的价值导向融入日常;另一方面,要巩固拓展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通过以案示警强化底线意识,以规正行锤炼政治品格,以文化人涵养清风正气。使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筑牢防线、在行为上划清界限,从根本上净化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滋生的政治土壤。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确保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制度是作风建设的根本保障。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特征,作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建立严格、完善的作风建设法规制度体系”。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引用《荀子·劝学》中的“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一古训,借此阐明纪律对党员干部的约束与塑造作用,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事物发展需依赖外在规范与持续磨砺的普遍规律。这一哲理投射到党的作风建设领域,诠释了制度建设与执行的核心逻辑,即以“绳”之刚性划定行为边界,以“砺”之严苛打磨执行效能,使优良作风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习惯和工作常态,从而实现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首先,“绳”之刚性,在于以制度规定确立作风建设的“刻度线”。制度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特点,能够有效遏制“四风”问题的反复反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强化纪律约束;《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作风问题的惩处标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作出硬性规范。这些制度设计涵盖思想教育、权力监督、惩处问责等领域,构成了一张严密的作风治理网络,使党员干部的言行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其次,“砺”之严苛,在于以制度执行锻造作风建设的“磨刀石”。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再完善的制度,若得不到有效落实,都会沦为一纸空文。因此,必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让制度“长牙”“带电”。一方面,要完善日常监督机制,运用巡视巡察、专项督查等方式,确保制度执行不缩水、不走样;另一方面,要坚持“零容忍”态度,对违反制度者严肃处理,形成强大震慑。最后,制度建设必须与时俱进,既要立足当前突出问题,也要着眼长远治理目标。随着时代发展,新型“四风”问题可能以更隐蔽的形式出现。因此,作风建设的制度体系需要动态优化,及时填补漏洞、创新监管手段。同时,要通过制度化手段巩固作风建设成果,完善考核评价和监督问责制度,将作风建设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推动党的作风建设持续深入开展,使优良作风真正内化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
作风建设承载着千年治国理政智慧与百年大党的精神品格,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我革命的鲜活实践,也是中华文明治理基因的当代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融合。从“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治世警言,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情怀,从“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的修身准则,到“木受绳则直”的制度约束,中华文明积淀的治国理政精髓,为破解作风建设难题提供了丰厚滋养。这种古今对话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归,而是通过“第二个结合”方针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深度嵌入党的政治基因,既让千年文脉在管党治党实践中焕发新生,更使“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治党品格获得了深沉持久的价值支撑,从而夯实了作风建设的文化根基。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