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化为取向
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根据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调整自己的结构、功能、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这一过程在本质上就是党建的现代化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对党凝聚各阶层共识,整合、协调各方利益提出了更高要求。党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表明我们党在整体上基本适应了国情变化的要求。但是,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一些具体方面,仍存在有待进一步科学化的地方。譬如,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社会的迅速发展挤占了党的传统空间,甚至在一些领域替代了政党功能,对人民群众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党既不能简单地把公民社会视为消极的异己力量而试图严格控制、阻止,也不能无视公民社会的发展而放任自流,而必须改变“全能党”的思维,改变过去那种行政指令式管理模式,树立新的公共事务管理理念,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行政主导转向法治主导,努力使党内外力量合作互补、良性互动,进而切实推进党的群众工作。
此外,互联网在当前无可争议的发展态势,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重要的发源地,越来越影响政府的决策和一些社会事件的发展方向。信息网络的发展使人民群众了解政治、表达诉求、行使权利变得更加便捷,民主渠道显著拓宽,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这也要求党的建设开拓新思路,调整治理策略和治理方式。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一文中明确指出的:“现在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党的建设提出挑战,也带来机遇。全会(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办好党建网站、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等等,目的就是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各级干部要学习和熟悉信息网络,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提高运用信息网络进行引导和管理能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