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沾着泥巴,脸上挂汗花,为了一个梦想,进城闯天下,昨天我是农民,今天当工人,城市的新主人意气风发……”这首《农民工之歌》相信大家都熟悉吧!没错,这就是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我的农民工弟兄们为大家演唱的歌曲。我叫刘涛,是东兆长泰投资集团劳务公司的一名职工。我想给大家说说这《农民工之歌》背后的故事。
也许您会说农民工干的都是苦活、重活、累活,一年四季见不到老婆、孩子,睡不上热炕头。现在,就在我身边,在我们东兆长泰投资集团劳务公司,有几千名农民工兄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公司的照顾下,他们的生活,已经走入了一个新世界。
我的同事抹灰工何淑平以前在外地打工,一间房子几十号人睡通铺,来了家属只有偷偷摸摸住下,用被套一隔当“新房”,又不敢开灯,屋里常有几对夫妻同住。他老婆李长芬说,以前来工地看老公,要租三四十元一晚的旅馆,来吧,住不起,不来吧,日思夜念熬不起。
看着城里万家灯火,哪个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人在城市,心不在,这样的日子恐怕也过不安生。在公司的大会上,董事长郭向东跟大伙儿掏心窝子地说:“光不拖欠工资,还远远不够,我和公司党委想把各位兄弟的心留在工地,留在城里。”
说干就干,2004年,公司在龙景苑工地首先建立起“夫妻房”、“探亲房”,让农民工夫妇免费住宿。这下子,工友们都乐坏了,有老婆的纷纷打电话催着来探亲,没老婆的,也都急着找起了对象。
工友何淑平夫妇俩在一起干活,以前由于工地解决不了住宿,他们很难在一个公司干上一年以上。来到北京一建后,项目部专门拨给他们一间“亲情房”。何淑平说:“一个月只收60块钱房费,这种好事我打工十六七年也没见过,说出来都没人相信。”
农民工的生活在一天天改变,和泥浆、扔板砖、搬钢筋、搅沙石的工友们,看着身边的这些变化,更加卖力了。
可喜的事情还在后面呢。2006年4月,还记得那天是个大晴天,我和工友们在工地干活。不知道身后谁喊了一声:“弟兄们,温总理来看我们了!”刚听到的时候,我没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后来听到工友们的欢呼声都炸开了锅,才扭头一看,原来温总理真的来到了我们建筑工地,来到了我们农民工宿舍里。
“这些年,农民工问题是党和政府最操心的事之一。你们对农民工‘善待好、组织好、管理好、教育好’的‘四好’措施,可真是办了一件大好事呢。”温总理对公司负责人说。
记得温总理走后的几天里,工友们对总理来视察的话题还是讨论不完,有工友提议:“看看,党和政府这么关心咱们、惦记着咱们,咱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大伙儿要怎么感谢呢?”
是啊,怎么感谢呢?工友们真是绞尽了脑汁。“送花?送锦旗?送……哎,不如送首歌吧。”不知道哪位工友提了一句。这个想法立马得到了公司的大力支持,公司不仅把原有几个人的小合唱队扩展到百余人,还专门拨了经费,添置了乐器。大伙高兴得蹦了起来,不管五音全不全,全争着抢着去报名,都想把自己的这份感恩之情用歌声唱出来。没过几天,一个105人的农民工合唱团就成立了。在这个合唱团里,年龄小的才20多岁,年龄大的都快当爷爷了。我们这个农民工合唱团可是当时全国独一份呢!
人员有了,可唱什么呢?赞扬党、感激党的歌曲数也数不清,到底哪首才能代表我们的心声呢?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国家减免了农业税,我们在外打工没有了后顾之忧,要把这个唱出来。”“现在我感觉自己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这个也要唱上。”“我们进城也是因为有自己的梦想,这个也要唱。”说来说去,哪一首歌都不能完全代表我们的心声。于是,《农民工之歌》在大家的期待与建议中诞生了,这是由我们合唱团集体创作的,歌里有我们的心声,有我们的祝福。
歌曲小样出来的那一天,很多工友彻夜未眠,大家一致建议,马上写信给政府,把这首歌唱给政府听,唱给党听。一封饱含工友们感恩之情的联名信终于寄了出去。更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再次发生了,10天,信寄出后仅仅10天,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编导给我们打来了电话,告诉我们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农民工之歌》上了春晚的节目单。工友们欢呼雀跃着,相互传递着这个喜讯。一名工友想往家里报喜,竟然3次都拨错了电话。
2008年初,全国第一个农民工合唱团走上央视春晚舞台,代表全国农民工唱响了《农民工之歌》,开创了“草根”上春晚的先例……在那个特别的日子里,全国亿万观众不光看到了明星,还看到我们合唱团的工友,大家不光听到了动听感人的歌声,也感受到了我们农民工的那份热情和对党、对人民的忠心。
大年三十那天晚上,我和留在工地上过年的工友们,早早地就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盼着。“出来了,出来了,看,这不是老叶嘛,哎,小陈,那是小陈……”看着往日熟悉的工友们在春晚舞台上那个自豪劲啊,工棚沸腾了,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大声唱起了《农民工之歌》。嘹亮的歌声久久回荡在工地的上空,大伙唱着、跳着、笑着,大碗喝着酒,大口吃着肉……
那一夜,我们都醉了,醉在欢歌笑语里,醉在党和政府对我们农民工的关怀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