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从“民族复兴”维度透视二十届四中全会深意

【理响中国】从“民族复兴”维度透视二十届四中全会深意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以“夯实基础、全面发力”为核心定位,不仅明确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实践部署,更在政党治理、现代化比较、制度变迁、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五个维度实现理论深化与认知突破——既延续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逻辑,又精准回应百年变局下的时代命题。宣讲家网评论栏目特别策划系列评论,紧扣上述五个维度,从学理化建构视角解析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层意义,为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律提供核心密钥。此为系列评论第期。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中华文明传承和全球责任担当融入复兴进程,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深厚的文明底蕴与更广阔的全球视野。

复兴根基深化:从“物质积累”到“文明传承”的历史跃升

在文化部署板块,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将文明传承作为民族复兴的核心根基,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规定,实现了从物质层面积累到文明层面升华的历史跨越。

这种跨越体现在:其一,文明基因的现代转化,将“民为邦本”传统转化为“人民至上理念”,“天下大同”理想转化为“共同富裕”实践,“天人合一”智慧转化为“绿色发展”行动;其二,文化自信的全面增强,通过“文化强国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截至2024年12月5日,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其三,精神力量的凝聚塑造,通过“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不仅极大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历史自信,更振奋了民族精神。

这种历史跃升,破解了“现代化必然导致传统断裂”的西方迷思。与西方现代化“去传统化”的发展路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两个结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实践证明,我国将文明传承融入现代化进程的做法,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中保持文化主体性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游客在刻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前留影(2025年8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竹 摄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游客在刻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前留影(2025年8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竹 摄

复兴路径明确:从“阶梯递进”到“全面发力”的阶段跨越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明确“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标志着民族复兴从“局部突破”向“全局推进”的阶段跨越。

这种跨越体现在:其一,目标阶梯上,衔接“十四五”成就与2035远景目标,提出“七个方面主要目标”,形成“五年规划—远景目标—复兴伟业”的衔接机制;其二,任务部署上,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自立自强、共同富裕”等核心任务,实现“经济—科技—社会”的协同推进;其三,能力建设上,通过“五力跃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构建“硬实力+软实力”的综合支撑体系,2024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世界第10位,相比2012年的第20位提升10个位次,是十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也是唯一进入世界前十行列的中等收入国家。

这种阶段跨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历史自觉。从“十四五”“良好开局”到“十五五”“全面发力”,再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了“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复兴路径,与西方“霸权扩张”的崛起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彰显了“和平发展”的复兴特质。

复兴意义拓展:从“民族崛起”到“人类贡献”的价值升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民族复兴与人类发展紧密相连,实现了从“民族崛起”到“人类贡献”的价值升华。

这种升华体现在:其一,发展经验的全球分享,通过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自主选择、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避免了依附西方的陷阱;其二,全球治理的责任担当,推动制度型开放、多边贸易体制维护,2024年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稳定锚”;其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截至2024年,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合作文件,并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交流、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种价值升华,彰显了中华民族“天下大同”的传统智慧。与西方“零和博弈”的崛起逻辑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实现复兴,不是排他的崛起,而是带动全球共同发展的过程,为人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者 | 周峰 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编 | 王静静

校对 | 翟婧

审核 | 于川、张凌洁

监审 | 彭亚南、刘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