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11月6日报道,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地方领导人论坛暨C40全球市长峰会上传来好消息:北京市申报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项目”荣获2025年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40)“地方气候领袖”奖。北京是12个获奖城市(地区)之一,也是本次评选唯一获奖的中国城市。
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是以城市为主体的国际组织,致力于推动全球城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气候适应能力,已覆盖全球近百座大城市。“地方气候领袖”奖,旨在表彰全球气候适应行动中具有示范意义的城市创新实践。北京市获奖类别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安全的基础设施”。
绿色低碳转型,从理念到行动的系统性突破。北京城市副中心自规划建设之初,便摒弃了传统粗放式扩张的老路,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能源、交通、建筑、产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绿色低碳转型路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副中心碳排放强度较建设初期下降约20%,PM2.5年均浓度下降26%,森林覆盖率高达34.62%,成为北京市首个平原地区的国家森林城市。数据背后,是能源、交通、产业等重点领域的系统性变革——优质能源占比持续提升,绿色出行网络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加速集聚。这种“经济发展与低碳转型并行”的实践,既符合中国“双碳”战略要求,也契合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诉求,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绿色发展,不是简单地“种树铺草”,而是将生态韧性、气候适应与市民福祉深度融合,构建了一个安全、健康、宜居的未来城市样板。面对地处冲积平原、河网密布、易受极端天气影响的自然条件,副中心创新构建“一堰、十河、三网、多点、六体系”的防洪防涝系统,将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2024年海绵城市达标面积近半,在近年多次极端强降雨中未出现明显内涝,充分展现了气候适应型基础设施的实效。与此同时,生态修复与空间营造同步推进。昔日的东方化工厂旧址蜕变为“城市绿肺”,六环高线公园实现“空中织绿”,运河两岸绿意盎然。如今,370种野生鸟类在此栖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鸨连续多年越冬于此,“抬眼见绿荫、侧耳闻鸟鸣”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常态。这种将生态价值转化为民生福祉的实践,正是绿色发展理念最生动的体现。
“北京方案”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成果,是北京长期系统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的缩影,更凝结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方案”。在产业层面,北京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61家,以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在能源领域,率先在北方城市中基本解决燃煤污染,优质能源占比达99%;在交通方面,推广新能源车120万辆,绿色出行比例持续提升;在碳市场建设上,高标准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地方试点碳市场连续12年平稳运行。与2012年相比,北京GDP增长130%,万元GDP能耗和碳排放量均下降超过50%,持续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在全球气候治理面临挑战的当下,通过多边交流平台分享城市绿色转型经验,贡献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北京方案”,持续为全球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可借鉴的智慧与范式,彰显了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务实担当。
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荣获C40“地方气候领袖”奖,是中国城市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从“参与者”迈向“引领者”的重要标志。面向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地方将绿色基因深植于城市血脉,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作者:李军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