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北京的菜篮子

说说北京的菜篮子

北京城南有一景儿——大场子停满了货车,清晨,来自全国的经销商拥进这个场子,到处是一箱箱新鲜的水果、一捆捆蔬菜。砍价、成交、装车……没错,让您猜着了,这就是丰台区花乡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北京蔬菜供应的70%、水果供应的80%都是来自新发地市场。这里,是咱们京城老百姓名副其实的超级菜篮子。

我叫李芳园,家就在新发地村。1988年之前,我们村是个默默无闻的村庄,能拿得出手的就是那么几样蔬菜。当时,种好的菜只能送到宣武菜站。一次,我爸送菜时,有个老大爷说:“一入冬,饭桌上就是白菜、萝卜、土豆;一入夏,准是西红柿、黄瓜、柿子椒,啥时候能换点样啊?”我爸啥也说不出来,为什么?因为他田里种的也就是那几样菜。

1988年,宣武菜站解散了,种出来的菜没地儿卖了。村党委连夜开会,当时我们村的党委书记,也就是现在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董事长张玉玺说:“咱们组织起来自己干,卖菜能卖出温饱,也能卖出小康生活,咱要让老百姓告别餐桌上的老三样!”

1988年,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成立,启动资金只有15万元。当时的场地特别简陋,就是拿铁丝网围了个15亩大的地方,再盖几间简陋的办公用房。当初来这片儿卖菜的,都是附近十里八村的乡亲,你卖白菜,我也卖白菜,卖不出什么新鲜来。张书记说:“凭这点儿菜,市场没法做大,得把全国的商户都吸引过来,让北京的老百姓也能吃上全国各地的菜。”

“请不来,叫不来,赚钱准来;轰不走,赶不走,赔钱准走。”要让市场有人气,有凝聚力,重要的是想办法招揽八方客户。在新发地做买卖,不光能享受加油、修车这样的“标准化服务”,还能享受市场的“惊喜服务”和“感情服务”。这是什么意思?我讲个故事您就明白了。

市场里有个外地商户,姓朱,一天他突发急病,市场领导赶紧派人送他去医院,一查是肝出血!市场垫了8000多块钱,可人最终还是没抢救过来。剩下孤儿寡母,只好回老家了。可不久后,人家又回来了!“我是来还钱的!”那个阿姨感激地说,“市场对我们仗义,我们不能不仁义。这钱就是砸锅卖铁,我们也得还上。”

让人吃惊的事情还在后面。这事儿过去不久,市场上又来了一大批商户,我爸一打听——敢情全姓朱。这些商户说,他们和去世的大哥都是一个村儿的。听说这事儿后,全愿意来新发地做买卖,“有市场帮着我们,做生意踏实,今年过年回家,我们还能拉一批老乡过来呢!”

靠着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市场的好做法,新发地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我爸跟我说,以前他身边的同行都是丰台的、大兴的,后来河北、山东的菜商也来了,现在市场里广东牌照的货车都不新鲜了。新发地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集散中心。这两年,菜市场里面修建了大型的仓储设备。夏天,蔬菜、水果能吹“空调”;冬天,娇嫩的蔬菜有“被子”盖。菜一进场,立马就进屋,特别新鲜。老百姓算是有口福了!

在新发地,进出的不仅有蔬菜和水果,更有大批外地流动党员商户,组织关系都在老家。为了给党员找到归属感,2006年,市场成立了流动党员党支部。党支部有个规矩,党员不但要带头执行市场各项规定,还要带动相邻的4家商户执行规定。用我们张书记的话说,党和政府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经营条件,党员必须带头创优、创富,回报社会。

2008年,北京办奥运,很多卖菜的商户担心蔬菜车无法进京。当时我们张书记明白,如果新发地没有足够的货源,对于北京奥运会来说意味着什么。大家都不卖菜,北京的1000多万老百姓就吃不上新鲜蔬菜。市场当即决定,从今儿起,蔬菜、水果的进场费不用交了。为了保证蔬菜顺利进京,张书记还向市政府反映情况,市政府专门为运送蔬菜的货车开辟了绿色通道。这样一来,蔬菜车进京的时间一下就节省了一半。

去年初,温家宝总理来新发地调研。当时他问张书记:“北京下两天雪,通过储备,你能保证北京供应。下7天雪呢?高速路封了呢?你能保证供应吗?”总理的话,让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后来张书记说:“别小看土豆、白菜、西红柿,这就是民心菜。”今年,市场准备建立一个15万吨的冷库,能够保证首都一个月的蔬菜供应。市发改委工作人员也到市场调研,除了要支持冷库建设外,还要对运输车辆使用的柴油加强供应保障,减少批发零售环节,让新发地的蔬菜水果能更快、更便宜地送到老百姓的餐桌上。

如今的新发地市场,每天客流量达5万多人,一年的交易量能达1000万吨。它不但承载着农民的生计,承载着北京市民的菜篮子,更承载着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市场的重任。将来我们还要把全世界的农副产品吸引过来,供应北京,辐射全国。

本文关键词: 朱镕基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焦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