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纪平: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国纪平: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的发展表明,她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是在积极借鉴、学习人类文明先进成果的同时,也为世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宝库不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与财富。

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在华盛顿,中美两国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看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感慨地说:“中国的大门再也不会关闭了。”

1999年11月6日,江泽民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了一次电话会谈。两天后,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飞抵北京,与中国重开入世谈判,两年后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年多后,在华盛顿的一次研讨会上,巴尔舍夫斯基和另一位前美国贸易代表卡拉希尔斯认为,“全球贸易和投资方式中出现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中国经济的兴起,这是100多年来世界经贸格局的最大变化。中国正在改变亚洲的面貌,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并且有可能改变世界范围内国际政治影响力的现状。”

2008年11月,也是在华盛顿。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20国集团峰会,与各国首脑共商全球金融体系改革的大计。就在这次峰会前不久,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无论是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还是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没有中国参与都无从谈起。”

30年过去了,中国某个乡村发生的事情成为世界媒体的报道焦点,地球某地的中国人成为全球新闻中的主角,似乎已经显得平常。当我们将目光回溯到中国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起点,并用心去触摸这30年的变迁时,我们尤为深切地体会到,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一个伟大的转折已经完成,中国与世界彼此相互影响的时代已经开启。

成 长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30年前,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一位名叫罗伊斯特的记者来到广州。他在报道中这样写道:“中国实行看来是有点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学习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思想谈得很多,但是他们不让这种想法盲目地支配他们的行动。他们给我的深刻印象是,他们是完全讲求实际的。”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的西方记者,罗伊斯特可谓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伟大时代即将开始的征兆。

差不多在那个时候,邓小平讲了这样一段话:“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贡献,但是长期停滞,发展很慢。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时候了……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

不开放不行。在经历了数百年闭关自守的苦难和饱尝了落后挨打的屈辱之后,中国这艘航船再一次升起了驶向世界的风帆。

历史上的伟大变化往往是从一些不那么起眼的事情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制造”开始出现在西方国家商场里大甩卖的货架上;成千上万的年轻学子揣着屈指可数的几张美钞,开始了他们在海外的“洋插队”;而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街头,常常会出现围观外国人的人群……

2007年,一位美国记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本新书——《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书中说,“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这一年,中国的GDP总量上升到了世界的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同样是这一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经提高到了6%,而1978年只有1.8%;到2006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上升到14.5%,仅次于美国(22.8%)居第二位;中国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也超过了12%。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作为一个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在政治、经济、安全等诸多领域,中国真正融入国际社会,却始于改革开放。走过30年的历程,中国已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建设性作用。

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成功举办奥运会,从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到推进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从加强东盟与中日韩(10+3)的合作到构建上海合作组织,从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到设立中非发展基金,从中俄、中越边界谈判的进展到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合作政策,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到与全球携手应对眼前的金融危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得越来越积极,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跃然而起。

30年来,中国与主要大国的关系走向稳定,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日趋成熟;同中国建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已经达到了171个;在包括联合国在内的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中,中国已经成为重要一员。

当今世界,没有哪个跨国公司能够忽略中国,没有哪个研究外交、政治和经济的学者能够小看中国,也没有哪个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能够离开中国的参与。世界越来越多地把中国的发展视为全球事务的一部分。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中国迅速地发展着自身,这种互动影响着中国的决策和未来发展方向,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也为世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机 遇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国崛起的关键在于能否准确判断大势,及时、有力地抓住机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功地走向了世界,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领导人敏锐准确而富有远见的战略眼光。

1978—1979年,邓小平出访多国,细心捕捉着时代变化的脉搏,深入思考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方略。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邓小平逐步完成对时代特征认识的转变,他反复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他说:“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这一转变不仅准确地把握了全球格局正在出现的深刻变化,也为中国的发展抓住了历史性的机遇。

30年来,尽管世界格局在走向多极化的过程中不断呈现出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局面,但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使中国步履稳健、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中国在为经济全球化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从中获取了巨大的增长动力。

是思想解放的浪潮冲开了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是思想解放的动力推动着中国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30年前,大门初开,我们小心翼翼而又充满疑虑地寻找着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方式。可口可乐要在某地建厂,因遭遇抵制只好转到别地;牛仔裤的出现也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议……我们迈出了开放的第一步,这一步引发的是接连不断的观念变革。

开放让我们看到了差距,也让我们在差距中找到了方向;开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过去那些观念的反思、突破,更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明确认识。

在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开始学会用世界的眼光思考自己的发展,并以一系列合作共赢的实际举动逐渐打消了各方的猜疑与忧虑,创造了对自身发展更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用自己的真诚,塑造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和平形象。

30年来,中国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了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了世界和平,促进了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碰 撞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引发了什么?

世界开始议论中国的崛起,甚至把一些原本与中国基本无缘的“桂冠”放在了她的头顶。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注定了中国与世界,特别是与西方世界的关系要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合作范围的扩大,互动力度的增强,碰撞与摩擦也必然增多。

中国的迅速发展让外部世界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制造”会那么便宜?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中国有朝一日会不会在经济实力上超过美国……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不少猜疑、不安,甚至恐惧。

没有哪位西方经济学家准确预测到了中国的持续高速发展,也很少有人想到中国会如此大胆地推进改革开放,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如此繁多而复杂的难题。

改革开放开始的1978年,中国人均GDP不足100美元,邓小平提出了到20世纪末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美国《时代》杂志质疑说:“他们几乎不可能按期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25年之后,中国的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没有人能准确估计中国的发展,所有的估计几乎总是低估。”美国的“中国通”兰普顿先生感慨地说。

在中国的飞速发展中,世界有人在描述中国时使用了形形色色的概念——“威胁”、“崩溃”,甚至“战争”;有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还采用了多种手段——经济制裁、停止军售、防范加遏制,还有不时挥舞的人权大棒。中国在发展中与世界的摩擦变得更加频繁而具体,美国的制造业会担心被中国人抢走了饭碗,欧洲的偏僻小镇丢失了井盖也会归咎为中国对钢铁的“巨大胃口”。

30年来,中国在适应世界对自己的心态变化的同时,也在学会如何与世界打交道。在涉及国家主权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们敢于斗争、善于应对,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种种制裁,遏制了反华浪潮,赢得了尊重。摩擦与碰撞历练了中国人,中国不断加深着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

在一个接一个的“威胁论”、“崩溃论”相继破产后,世界也越来越多地体会到了中国发展的不同。从四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世界看到了13亿中国人民的凝聚力;从北京奥运会,世界体会到了13亿中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不懈追求;从中国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应对,世界感受到了13亿中国人民的责任感和这种责任感给全球经济走出危机带来的信心。不止一个西方学者说过,我们无法再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发展,必须重新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对世界的意义。

突 破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将产生什么影响?

各国关注中国的变化,也是在关注世界的未来。

历史表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对现有格局带来重大影响,极少有西方大国不靠殖民掠夺,不靠战争而崛起。西方对中国的担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此而产生的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不确定感。

也许30年的时间还不够长,但这30年来中国的成长足迹已经向世界表明,和平发展是中国发展道路最突出的特点,和平发展也是中国与历史上几乎所有大国崛起途径的本质区别。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国家,中国提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和平发展不只是中国追求的目标,更是中国发展的具体实践。

和平发展意味着中国的发展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决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和平发展意味着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中国采取了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方式,有效地化解了摩擦和纠纷;中国从长远考虑,积极推动多边或双边协商机制的建立。中国坚持的基本原则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各国人民的意愿,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和平发展意味着中国的发展不会给别人添麻烦。中国依靠自身的力量和改革来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外建设和谐世界,对内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个拥有世界1/5人口的大国,中国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中国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受益的将是整个世界。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根本利益所在,是长期的基本国策,绝不会动摇。我们正在和将要做的事情,是对旧有的历史观念、发展观念的勇敢突破,更是适应新时代、应对新挑战的伟大创新。

以往的历史表明,中国更多的是被动地承受着来自外部世界的撞击,并在撞击中觉醒,在撞击中探索强国之路。21世纪的到来是个伟大的转折点,中国的发展表明,她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是在积极借鉴、学习人类文明先进成果的同时,也为世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宝库不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与财富。

走过30年开放路程的中国人深深懂得,世界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解和认同将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新问题、新摩擦甚至新冲突。这将是21世纪几代中国人所面临的严峻考验。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坚信,只要坚持和平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赢得更多的理解与信任,为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2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一个伟大的设想,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成为中等发达程度的国家。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让我们欢欣鼓舞,美好的未来更让我们充满期盼。到那个时候,回望中国与世界携手走过的这段不平凡的历程,每一位中国人都会感到由衷的自豪:中国又一次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书写了伟大的篇章。

责任编辑:岳丽丽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