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仲良,男,汉族,1946年1月23日出生。1980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招考研究人员,被录取,分配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正局级研究员、北京市决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北京人才资源开发协会会长、北京市创建学习型城市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创建学习型组织专家评估组组长、首钢创建学习型企业首席顾问
研究方向:社会建设
主要成果:
《知识经济问答》,副主编兼执笔人,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出版。
任《首都经济研究》执行主编,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出版。
《知识经济与首都发展》作者之一,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年出版。
《中国社区建设》,主编,《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增刊
《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副主编,北京出版社2000年出版。
《首都发展中若干重大决策研究》,执行主编,《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增刊。
《跨世纪京津联合与发展》,副主编,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发展以知识经济为本质的首都经济》,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探索新路、构筑辉煌》。
《首都经济发展战略》,载《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增刊。
《首都经济的内涵、本质与核心》,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2期。
《正确处理社区建设中的三个关系》载《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21世纪社区工作者培训教程》(丛书),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出版。
《城市社区自治是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生长点》,发表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1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01年4期转载。
《城市社区自治——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生长点》,发表于《北京日报》2001年3月26日,《新华文摘》2001年第8期转载。
《城市社区服务网络化、规模化新探》,发表于《北京日报》2001年10月15日,《北京工作》2001年12期转载。
《规范标准?市场运作》,《首都建设报》2001年11月24日第3版。
《2002年首都发展报告》,编委会主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
《大力发展“第三部门”》 ,《北京晚报》2002年1月30日第3版。
《建立现代社会的城市社区体制》,《社会经济问题研究》2002年第7期,《新视野》2002年5期转载。
《社区建设的下一个关键:培育社区服务组织》,《中国社会报》2002年6月14日第3版。
《深化社区建设亟待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答新华通讯社记者采访,发表于《北京内参》2002年27期、新华通讯社《内部参考》2002年6月。
为中关村管委会起草《中关村文化发展报告》(2002年12月)。
《社区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实践》发表于新华通讯社《内部参考》,2002年12月6日转载于新华通讯社北京分社2002年12月。
从2002年起担任北京市政府学习型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参加了丰台区、石景山区、顺义区、宣武区的学习型城区评估工作,担任评估组组长。
《2003年首都发展报告》,编委会主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出版。
《妇女工作与社区建设》,主编,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出版。
《社区建设简明读本》,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出版。
《社区体制创新》,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出版。
《建设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北京工作》2003年1期。
《“第三部门”该扮演什么角色》,《公益时报》2003年3月7日。
2003年3月11日《创建议行分设“三元”组织体系,完善社区居委会自治运行模式》和《加强街道社区服务建设,探索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新机制》,载《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经验汇编》,北京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要创造不要制造》一文发表于新华通讯社《内部参考》2003年3月3日,新华社内参清样2003年3月16日。
《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区建设》,《朝阳社区教育》 2003年特刊。
《北京市东城区社区体制改革的启示》,《当代北京史研究》2003年1期。
《首都发展与创建学习型城市》载《社会经济问题研究》2003年第7、8 期。
《贯彻“十六大”精神,建设学习型城市》,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03年8月。
《首都发展与创建学习型城市》,载于《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创建学习型城市》,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出版。
《现代城市科学管理》,主编,同心出版社2004出版。
《创建学习形城市,促进首都发展》,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市》,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关于中关村文化发展的建议》载于《2004年中国首都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2004年担任北京市委、市政府文件《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起草小组组长。
《创建学习型城市》,载于《文化:国际大都市的灵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从2004年起担任首都创新研究院副院长,2005年完成该院交办的《社区体制创新》课题研究任务。
《人文奥运研究》,主编,中国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出版。其主要内容在《首都社会经济研究》连载。《前线》杂志刊登了关于人文奥运基本理念的 文章。北京电视台播放了关于人文奥运的讲座。
2005年担任龙新民市委副书记负责的课题《人文奥运与市民素质提升》的学术组组长,参加该课题讨论、修改和论证。完成了龙新民担任院长的首都文化发展研究院的课题《市民素质与社区文化》。
2005年担任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参加《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的讨论、修改和最后的专家论证。担任 《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课题组组长。担任《北京市妇女儿童工作十一五规划》课题组组长,《北京市社区建设十一五规划》课题论证组组长。担任朝阳区和宣武区《十一五规划》专家咨询顾问组顾问,参加该文件的讨论、修改和最后的专家论证。
2005年协助市委副秘书长王力丁完成刘淇书记的课题《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研究》,之后撰写《首都: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一书 ,担任主编之一,该书于2005年10月出版。担任西城区、东城区、崇文区、宣武区、石景山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顺义区等区的社区建设顾问,为其提供指导和咨询。为宣武区起草《创建和谐社区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受到刘淇书记的肯定。为崇文区起草《和谐社区五年规划》,为朝阳区起草《时尚文化街区发展规划》。
2005年完成北京市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交办的中宣部课题《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研究,该课题成果在《人民日报》发表。
2005年完成北京市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交办的中宣部课题《在党的领导下更好地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积极作用,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
2005年承担北京市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和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市委宣传部合作的课题《北京市文化产业立法工作调研》课题的组织协调、课题研究、成果修改工作。
2005年年底担任北京人力资源开发协会会长,负责完成市委组织部《党管人才机制研究》课题。
2005年完成市委副书记杜德印交办的任务,参加市委文件《加强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的意见》的调研、文件起草和修改工作,并撰写文章宣传该文件精神。(文章发表在《北京日报》)协助市委组织部、朝阳区委组织部抓了酒仙桥社区党建试点工作,撰写了文章宣传基层党建创新经验,受到市委组织部领导的表扬。
2005年协助市委副秘书长王力丁完成市规划办重点课题《社会经济研究》,成果在《人民日报》、《北京工作》、《中国社会报》、《投资北京》和《前线》杂志发表。
2005年协助市委研究室设立“北京市决策研究基地”,该基地成立后担任副主任兼首席专家,完成基地交办的课题研究任务。
《第三板块与社会经济》载《中国社会报》2005.2.1。
《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载于《社区党建》2005年第5期。
《创建学习型城市与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载于《北京创新报告2005》,同心出版社2005年出版。
《社区体制创新与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载于《北京创新报告2005》,同心出版社2005年出版。
《培育第三板块?发展社会经济》,载《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国外发展“社会经济”的启示》,载《前线》2005年第3期。
2005年6月《“小红帽”社区党员责任岗活动是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有效载体》,载《社区党建新模式的探索——酒仙桥社区共产党员责任岗实践历程》,中共朝阳区委酒仙桥街道工作委员会编。
《构建和谐社会?培育第三板块?发展社会经济》,载《 “构建和谐社会于民间组织发展”研讨会文集》2005年6月15日出版。
《社区志愿服务新模式的探索——对“小红帽”社区党员责任岗活动的研究》,载《志愿精神与和谐社会》,红旗出版社 2005年12月出版。
《发展社会经济,构建首善之区》,载《投资北京》2006年第1期。
《"社会经济"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载《人民日报》2006.1.23第九版,另转载于《动态与信息》2006年第1期。
《"小红帽"社区党员责任岗活动是社区党建工作的创新》,载《城市区街通讯》2006年4月总第184期。
《 “小红帽”的启示》,载《北京支部生活》2006年第2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