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青年报》9月8日报道,今年的演出市场持续活跃,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1月到6月,全市举办营业性演出超2.9万场,观众超697万人次,票房收入超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0.5%、17.8%。与此同时,一批融合演艺、消费、社交与旅游功能的“演艺新空间”正蓬勃兴起,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累计培育85家此类创新空间,并预计在年底达到100家。
“演艺新空间”激活城市文化消费。坐落于北三环外中轴路东侧奥运商圈核心区域的福浪LIVEHOUSE,以“年轻化”定位,为北京演艺版图注入了更多的年轻活力。自2023年开业以来,累计举办演出500余场、公益及商业活动40余场,年引流周边区域近50万人次。其“站立式观演”、独特空间设计提升了观演体验,催生文商体旅融合新场景,让“一场演出”延伸为“周末消费链”。如今,像福浪LIVEHOUSE这样的演艺新空间在北京不断涌现。开心麻花·花花世界、繁星戏剧村等一批文商旅融合的演艺新空间也不断塑造北京样板。正乙祠戏楼、颜料会馆、湖广会馆推出《游园·惊梦》《京城拍卖会》《金风玉露》等独具特色的沉浸式演出,让百年会馆重现活力。融合演艺、消费、社交与旅游功能的“演艺新空间”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提升单场演出经济价值,还带动区域商业活力,为城市夜间经济注入新活力,进一步推动文化消费整体升级。
精品创作擦亮“演艺之都”品牌。精品创作是“演艺之都”的核心竞争力。2025年,北京市属14家院团计划推出42部新创剧目,截至目前已演出15部。其中,北京京剧院新编京剧《齐白石》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传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审美,让京剧等传统艺术焕新。市属院团和民营单位推出的10部专业舞台艺术作品进入文旅部文华奖终评,居全国首位。同时,艺术人才培养也在高质量推进。此外,演艺品牌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力。中国戏曲文化周已连续举办八届,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亮丽名片;第28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也将于2025年10月举办,众多艺术家及乐团将带来多部首演作品。此外,“新春戏韵”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等丰富的品牌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北京“演艺之都”的品牌影响力。
演艺市场火热丰富群众生活。如今的北京演艺市场,戏剧舞台上,话剧《戏台》、舞剧《五星出东方》等国内优秀作品与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国际经典剧目交相辉映,为观众提供多样化观演选择。音乐演出领域同样热闹非凡,张杰、凤凰传奇等歌手的大型演唱会,以及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元气森林音乐节等大型音乐节活动轮番上演。演艺市场火热不仅是量上的满足,更大的意义在于考虑到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多元化供给缩小了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差距,无论是在传统剧院欣赏高雅艺术,还是在演艺新空间感受潮流文化,北京的观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乐趣。
未来,北京还将持续丰富文化供给,巩固精品剧目荟萃、演艺节展汇集、市场要素活跃、消费活力迸发的良好发展态势,推动北京“演艺之都”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李军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