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青春故事

八十年代的青春故事

我们还能想象,上世纪八十年代,劫后余生的中国是怎样一个激情飞扬、万象更新的年代。 “希望的田野”、“甜蜜的生活”、“我们都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与伤痕、反思、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四个现代化等词语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日新月异的宏伟 背景。电视连续剧《我们的八十年代》,从某种程度上说,表达的正是曾经从这个年代走过的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也是对一个民族所经历的特殊的青春时代的历史记 忆。

作品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抱有宏大的史诗叙述的野心,甚至也没有刻意去折射和表现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和背景,而是叙 述了在那样一个不平凡年代中的一群平凡的“小人物”的故事,叙述了他们这样一群年轻人的一段青涩而淳朴的成长岁月,成为一部风格独特、风味特异的具有年代 感的青春偶像电视剧。也许正因为如此,作品显示了更多“自叙”特点。从容地将故事的空间封闭在一座普通的工厂,甚至封闭在四车间这样一个更具体的空间中, 将故事的重心从一开始就集中到段玉刚与他的工人兄弟姐妹们身上,依靠对人物性格、心理、行为和环境的还原,使整个电视剧人物集中、性格鲜明、线索清晰、命 运跌宕、节奏紧凑,特别是生活质感细腻,一方面唤起了观众对那个年代时代氛围的感性记忆,另一方面也拉近了观众与20多年前的历史的时间距离。对于电视剧 来说,特殊时代的人生也许比特殊时代更加具有人生况味和艺术况味。正如有观众在论坛上所言,“80年代是我们一生中最纯真、最难忘的时光,看到剧中这些青 春昂扬、热血澎湃的男、女青工,犹如我们当时工厂里的兄弟姐妹,那么熟悉,那么情深义重,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不由得勾起属于自己的青春回忆。”

在那个远比今天更单纯、更简单、更少物质诱惑的年代,如同班级、街道、机关一样,电视剧中的车间班组像一个大家庭,虽然也有利益冲突和性格矛盾,但却温 暖而淳朴。电视剧提供的也许不是那个大时代的最典型缩影,但却用一个工厂、一群师徒、一种友情、一段爱情,提供了那个时代的生活质感。而这种质感首先就是 由电视剧中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所完成的。由夏雨饰演的青年工人段玉刚,一个被当作“头儿”的小青年,用剧中的台词来说,是一个“混蛋好人”,一个典型的草 根老大,无拘无束、无规无矩、无惧无畏,同时又侠骨柔情、见义勇为、浩然正气。这种草根英雄的气质,在电视剧中被演绎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段玉刚不仅成 为那个特殊年代的所谓“小混混”逐渐成长的代表,也成为一种特立独行的青春偶像的象征,塑造了一个特殊的八十年代人物,也塑造了一个特殊的具有性格魅力的 青年形象。

这部电视剧尽管没有刻意去呈现那个年代的各种重大的典型历史事件,但是,却成功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氛围。朦胧诗、28自 行车、蛤蟆镜、喇叭裤、连衣裙、高考等各种年代标记都浸透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特别是各种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既是活生生的“这一个”,同时也是那个特定历 史舞台上的典型人物。绰号叫“脆弱”的技校毕业生闻安对“大学”的向往,大汪试图当上技工告慰父母的心态,秦光明作为那个年代中的于连式的人物在冠冕堂皇 的自我伪装下的“小人行为”,精于钱财的老兄弟下海经商的命运转折,特别是“小寡妇”丁惠茹在那个时代因为所谓的“男女关系”所遭遇的社会道德困境,由左 小青饰演的多少带有那个年代人们共同的梦中情人烙印的知识女性满晓星的情感经历,以及按照那个时代的戏剧道德让丁惠茹成为爱的殉葬品的情节设计,都是那个 时代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生动再现。这些人物和他们的命运共同构成了年代的质感和生活的质感,也带来了电视剧的生气勃勃。

人物活则 故事活,故事活则电视剧活。尽管这部电视剧在追求戏剧完整性的同时多少还是牺牲了一些大历史背景的丰富性,青春偶像剧的类型追求也使段玉刚和满晓星似乎过 于“偶像”而失去了某些现实主义力度,但是,电视剧的人物、故事或是氛围,都提供了一种鲜活而生动的艺术体验。据说,这部戏的编剧、导演和制片人都是同龄 人,是剧中所描述年代的亲历者。所以,他们创作电视剧的同时其实也是叙述他们自己的青葱岁月。段玉刚的成长是那些没有机会进入大学改变命运的更多数人的成 长记忆和命运轨迹,有了他们,那个年代的记忆才更加完整。而影片最后用舒婷的《致橡树》所表达的则是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尊严、爱情、人格的致敬。那个年代所 表达的单纯而坚定的情感,在物欲横流、人心浮动的社会中,是那么稀有和值得留恋。因而,《我们的八十年代》不仅是过去的回忆,也是今天的镜子。

(责任编辑:张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