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8月21日报道,我国县域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今年上半年,我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2409亿元,增长4.9%,县乡市场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8.9%。这组数据背后,是县域消费市场正在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小县城如何撬动大市场?答案就藏在系统性创新里——通过空间载体革新、物流体系升级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力,将人口优势转化为消费动能,构建城乡融合的消费增长极。
空间载体的“平急两用”革新,是激活县域消费的基础支点。县城中心商圈往往面临发展空间受限、基础设施老化的困境,而“平急结合”的人防工程开发利用,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旗下中国供销集团所属供销大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打造“星悦茂”地下商业街区。贵州遵义红花岗区的星悦茂商业街,将地下人防设施改造为集精品咖啡、潮流买手店、体验式娱乐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为居民打造了安全可靠的消费新空间。更巧妙的是,这里的“供销超市”与周边20多个乡镇建立产销直供,让方竹笋、白茶等特色农产品直抵消费者,既丰富了供给,又拓宽了乡村产业的销路。这种“垂直城市”生态,让县域居民从单纯的“买东西”转向“逛体验”,今年全国14省份21城的“星悦茂”街区客流量已达1.35亿人次,这生动说明创新载体能唤醒沉睡的消费需求。县域要更深入挖掘本土空间资源特色,在“平急两用”基础上融入地域文化元素,让商业载体既具实用价值,又成为展示地方风情的窗口,进一步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智慧物流的“客货邮”融合,是贯通县域大市场的关键动脉。物流不畅曾是县域消费的“卡脖子”问题,湖南平江县的实践给出了破局方案。当地的集采集配中心采用智能仓储和分拣系统,每小时能处理2.3万单货物,通过整合客运、货运、快递资源的“客货邮”专线,实现了23个乡镇、434个站点的全覆盖。过去村民寄茶油到广州要辗转多日,如今两三天就能送达,破损率大幅下降;村民寄递成本降低50%,快递企业每件成本减少0.2元。物流活了,产销旺了,平江县的酱干、腊肉等特产得以快速进入全国市场,县城里的工业品也能顺畅下乡。这种“多站合一”的模式,不仅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更构建起“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消费升级”的良性循环。各地在推广“客货邮”模式时要结合当地地形、产业特点等进行个性化设计,比如山区可侧重提升运输车辆的适应性,特色农业县可强化冷链物流配套,让物流网络更精准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商业模式的数字化下沉,是县域消费提质升级的核心引擎。县域消费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而连锁品牌与即时零售的下沉,恰好匹配了这种需求。在广西上林县,“线上下单、30分钟送达”的即时零售已成常态,一家烧烤店半小时就能接到40多个订单;河北唐县的锅圈食汇门店推出大包装、高蛋白食材,契合县域家庭的消费习惯。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县域即时零售订单增长超50%,品牌新开门店增长58.7%,这些数字背后,是县域居民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正在得到满足。就连县域文旅也搭上了创新快车,浙江龙游的竹林、新疆伊宁的风景区成为“小而美”的旅游目的地,让消费场景从商业街区延伸到山水之间。企业要深入研究县域消费偏好,推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县域自身也应加强数字技能培训,帮助本地商户更好地融入数字化浪潮,让商业模式创新的红利惠及更多人。
从遵义的地下商业街到平江的物流专线,再到上林的即时零售,县域消费的每一点突破,都离不开创新的力量。当前,全国已建设改造2628个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13.8万个村级便民商店,这些基础设施为创新提供了舞台。随着政策支持持续加力,只要坚持以创新破解空间限制、流通梗阻和供给短板,县域消费必将迸发更大活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黄登明
责编:吴成玲
校对:张慕琪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