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并非政治参与越多,政治越好

专家:并非政治参与越多,政治越好

参与意愿高,实践水平低

史卫民(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政治参与蓝皮书(2011)》执行主编):蓝皮书显示,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度是中等偏下水平,呈现出参与意愿较高,但实践水平较低的情况。在调查对象中,接触过人大代表的比例仅为4%,接触政协委员的仅为2%。但另一方面,“政治参与”被列为蓝皮书的研究对象,说明在中国政治参与的情况近年来变化很大,每年都不一样。北京大学2008年作过一项“中国公民意识调查”,在问到“您平时与他人闲聊批评中央政府或党和国家领导人时,有顾虑吗”,60%以上的人表示没有顾虑。这个调查结果的核心是“表达自由”,而意见表达本身就是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这说明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已经出现政治评价的多元化。

现在中国政治参与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参与的形式慢慢多元化,但制度化水平不高。比如现在有听证会,也有网上提意见的渠道,但人们常常发现,听证会开了,没起到什么作用;网上提了意见,几乎没有反馈:不知自己的意见是被有关部门看到了,还是没看到?是得到了认可,还是被否定了?大多数人无法知道自己政治参与的结果,一次两次,就会挫伤参与意见的积极性。在基层选举时,人们虽然有投票权,但选民们并不认识候选人,这样的政治参与也会打折扣。

徐湘林(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将政治参与界定为“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很显然,与20年前比,中国的政治参与已经大大增加了,否则不能解释为什么现在政府决策越来越难。以前中国官员搞个预算很容易,关起门来自己就能弄,现在费事多了,因为需要向民众交代。且不论参与的质量好坏,参与规模在不断扩大的现实也说明中国民间的政治参与确实多了。

张小劲(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对于可靠可通达的参与渠道,中国民众的参与意识很高,特别是有了网络以后,大家都知道有事可以上网说。相较而言,中国人政治参与的法制化渠道与国外相比尚显不足,仍然存在压制政治参与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处在转型之中,个人利益受冲击的情况比较多。因此,在政治参与上,西方是进取型、倡导型的参与,而我们则是防卫式、物质利益考虑型的,很大程度上只关心损害切身利益的话题。

并非政治参与越多,政治越好

徐湘林:政治参与本质上是一个民主化过程。一个人做决定叫君主制,少数人做决定叫贵族制,多数人做决定叫民主制。过去中国实行的是全能式的国家治理模式,由政府主导,老百姓是被动参与,被引导下的配合。在那个体系下,政府有相对强的自主性,因而很高效。现在有所变化了,与政府全能式的弱化相应的,是老百姓政治参与的扩大,这也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但需要指出的是,这应该是一个渐进式的不断扩大的过程,现在很多国内学者搞研究,喜欢拿西方标准的民主格式,比如主张中国要“创造条件来搞民主”,这是幼稚和脱离实际的。其实,西方国家的民主化一般都花了200年左右的时间,而西方民主最初的起点就是贵族参政。亨廷顿说过,急剧的政治参与扩大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往往会给国家政治体制带来巨大挑战,甚至难以承受。

张小劲:并不是政治参与越多,政治就会越好。在政治参与度很高、大家的精力过度投注到政治问题上的时期,往往是社会处在危机或动乱状态的时候。一个明智的统治者,是不会无限提高百姓政治参与的意识和意愿的。一旦出现政治热情、意识非常高,而参与政治的理性渠道不多的时候,社会有可能就会产生扭曲,理性的声音让位给口号式的政治运动。这种情况在西方也遇到过。而在中国,政治参与有特殊的表现形式,比如短信和微博,都成了发泄的渠道。微博这个形式在中国特别容易成为政治参与的方式,因为在英文中,140个字符(字母、标点和空格都算)讲不了什么事,而中国字的简洁,使得用微博表达复杂观点成为可能,结果很可能是不经意的行动导致重大的政治风波。

杨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蓝皮书的发布是中国政治学界的一件大事。现在中国学界对政治参与的概念是比较混乱的。我认为政治参与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在一定制度框架下,依照合法程序;第二,政治参与的对象是一些公共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与参与者切身利益有关,但参与者不应该是利益主体利益受损后的申诉。照这个标准,暴力行为不应纳入政治参与的范围;个人信访也不应该属于政治参与,虽然蓝皮书把它列为“接触性参与”。这样界定“政治参与”的话,我认为,政治参与的渠道越多越好。

政治参与应是有节奏的过程

史卫民:可以预见,未来在政策参与方面的空间还会增大。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政策与个人的生活紧密相扣,比如个税、低保、物价等等,未来这种参与政策制定和修改的意愿只会更加强烈。相比之下,人们对于投票选举的参与兴趣可能就没那么大。中国现在迫切要做的,是给予民间意见以重视,让给予发表意见的途径真正发挥作用,在决策者和民众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杨阳:政治参与的不断扩大,是整个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趋势,中国也不可能脱离这个趋势。因此,中国的政治参与道路只能是不断扩大,不会越来越窄。随着中国法制化进程的深入,相信政治参与的渠道会越来越广,制度设计也会越来越科学。

徐湘林:中国的政治参与将是一个有节奏的进程,从控制到放松,再到控制,而不应该是无序增长的,否则会带来政治失序,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以致所有人都要在这种政治失序下承受高额的社会代价。我对中国政治参与的前景并不是很悲观。一方面,政治参与的意愿是谁都压不住的,是必然不断增加的,但另一方面,这种意愿也不可能都得到满足,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都要作妥协。西方比较政治学研究显示,在扩大政治参与的过程中,有大量失败的例子,很多国家在民主化的过程中付出高昂成本。中国如何在转型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政治参与和经济建设的增长,让老百姓物质上过得好,精神还愉快,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本文原题为民众参与政治是中国新课题)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