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不”破解实事求是难

四个“不”破解实事求是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和党中央领导我们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扎实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但是,当前,一些干部对实事求是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在实践中感到千难万难。那么,实事求是难的原因何在?具体分析起来,关键是“四不”。

一曰“不会”:由于观念上束缚,不会实事求是。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封建思想和左的思想影响,在我们党内和人民群众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把前人因囿于历史条件而带有空想因素的个别论断,把对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的理解,把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通通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这样一来,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或者只适合于某种特殊历史条件的东西,被当作“社会主义原则”而加以固守;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东西,被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这种观念上的束缚使得人们思想深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由此带来遇事总是想从圣人之言、导师语录中找根据,让现实的生活服从已有的理论,继而发展成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二曰“不能”:由于认识规律的制约,不能实事求是。     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的有限程度,是人们不能实事求是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许多事情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清晰明了的,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事物本质的暴露也有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事物内在规律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加上人们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与水平的限制,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就成了一个复杂的、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错误总是难免的,因而,完全实事求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曰“不愿”:由于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存在问题,不愿实事求。实事求是的主体是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行为取向。实事求是的过程中可能会影响个人或小团体的既得利益,这时,能否坚持实事求是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素质。由于个体综合素质的差异,由于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就出现了种种消极现象,如,报喜得喜,报忧得忧;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诚实的人吃亏;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于是,层层上报假数字、下压高指标,以致于“村哄乡,乡哄县,一直哄到国务院”;为谋取暴利,假酒、假烟、假食品泛滥成灾;在其位,不为民办事,只为已谋利,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官本位意识强,搞形象工程等等,所有这一切不良现象,似乎都在提醒实事求是的人“悠着点”,否则,“吃亏在眼前。”这使许多人不愿实事求是,从而造成实事求是难。  四曰“不敢”:由于大环境的限制,不敢实事求是。大环境的限制主要是指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体制方面存在的一些与当前政治、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比如,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不同所有制的经济之间和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内部,存在着矛盾;在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共同存在的分配制度下,分配依据和分配所得的差别形成矛盾;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下,贫困与富裕之间、先富与后富之间存在着矛盾。又比如,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同不发达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产生矛盾;中央与地方之间、整体和局部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企业的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这些矛盾属于体制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束缚着各级干部,他们惟恐摸不准,吃不透上边的精神,犯政治上的错误,而不敢实事求是。另外,对于一些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也不敢实事求是。比如,有些地方GDP的增长幅度、农民的人均收入等名不符实,地方财政收入空转,等等,这里面的水分是一届一届领导积累起来的,要想纠正,一怕得罪上届;二怕影响全局,拖上级的后腿;三怕影响自己的政治前途。这样,只能接着吹,而不敢实事求是。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中,实事求是难的原因有所区别,但都可以归类到上述四个“不”,这四个“不”可能单独发挥作用,也可能共同发挥作用。因而,解决实事求是难的问题,应该从解决这四个“不”入手。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