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及其破解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及其破解

到2011年底,我国所有的省份通过了“两基”国家验收,城乡全面普及了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彻底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但是,就总体而言,义务教育普及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很多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未达标,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质量水平差距大。这些问题,有待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继续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使义务教育不断趋于公平。

努力缩小区域义务教育差距    

1.国家投入向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倾斜。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校舍安全项目、薄弱学校改造项目、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应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继续大力投入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同时,要特别关心支持中部人口大省义务教育,防止出现“中部凹陷”。目前,还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家庭贫困学生补助力度。在为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的同时,也应一并考虑非寄宿学生的午餐补助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争取为每位学生每天免费提供一顿午餐。各地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对生活补助标准、覆盖范围、发放方式进行动态调整,充分发挥资金效益,确保补助经费用到学生身上。

2.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1年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有1167万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 7.7%。现在,各地应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按照随迁子女实际人数拨付教育经费,采用扩大公办学校资源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证他们平等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在公办学校还不能完全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情况下,可规范管理、积极扶持依法举办的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非公办学校,帮助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公办学校托管、加强教研指导、开展教师培训等途径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将与各地一道探索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参加中考和高考的问题,各地也要全面清理针对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各种不合理门槛。

3.为中西部地区培养培训合格教师。继续实施好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争取每年能有6万―10万名大学毕业生派往中西部农村地区任教。中央财政应继续支持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国家级培训,2010年中央财政下达5.5亿元,2011年下达7.2亿元,用于中小学教师的国培计划。在一些民族地区,应重视双语教师培养,为他们制订专门的成长计划,帮助他们实现专业发展,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东部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到西部欠发达地区支教,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予积极提倡。

4.运用信息化手段输送优质教育资源。现在,各地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多已装备了,以后要加强使用。教师应善于使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扩充视野。学校要舍得让学生充分使用计算机,宁肯用坏,不能放坏。“有路更要有好车”。从教育部到各地应开发更多优秀电子资源或载体,通过卫星或网络及时提供给基层学校无偿使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将过去只有发达地区学生才能享有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比较边远的学校。

加快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    

1.审慎开展学校布局调整。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需要适应城乡发展合理规划、稳妥调整学校布局。当前,新一轮较大规模中小学布局调整已经基本完成,总体上应保持稳定。已经进行调整的地方,要重新审视布局调整是否统筹兼顾了城镇化发展、学龄人口变化、办学效益与教育质量提高、方便学生入学等方面,是否充分考虑了自然状况、交通状况、财政状况、学生就学方式等因素。因布局调整造成教育资源紧张和学生就学困难的地方,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出现的问题。准备进行调整的地方,要建立健全布局调整论证、征询意见、方案审批、矛盾调解制度和机制,充分听取村民委员会和学生家长的意见。学校所在地1/3以上村民反对的不撤并,去其他学校上学路程较远且不能提供住宿或校车服务的不撤并。经科学论证和严格程序确定布局调整的地方,要先建后撤,平稳过渡。

2.妥善解决大班额问题。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2011年统计报告,全国小学56人以上的大班额占小学全部班额的 13.03%,其中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占 5.42%;全国初中56人以上的大班额占初中全部班额的51.34%,其中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占14.76%。布局调整后学生人数增多的学校,应完善配套保障措施,保证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有条件的学校,可推行小班化教学。对于出现“大班额”的学校,要实施扩容改造。对于需要保留的教学点,要提高生均经费拨付标准,按班师比和课程实际需要配齐合格教师,并通过城市或中心学校教师巡回教学及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保证教育质量。

3.探索校车服务管理有效方法。要摸清辖区内学生出行方式和学校及家长租用车使用情况,提出管理意见和办法。现在一些地方的“黑校车”存在安全隐患,各地应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督促落实安全责任,切实加强校车及驾驶人源头管理,杜绝农用车、拼装车、问题车接送学生上下学行为。校车问题是一个不能回避、必须正视、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建立校车制度已不能再拖了。中央政府花钱成批提供校车并涂上“中央政府提供”,便于保证校车的质量,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对国家的认同度。可先行试点,逐步扩大范围。鼓励各地政府加大对校车的投入力度,购置安全性能好的校车,也允许当地根据实际,实行保障安全、方便学生的多种校车运行管理模式,探索有效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

4.促进农村闲置校舍再利用。当前一些闲置村小、教学点的校园校舍要充分利用或妥善处置。据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2011年统计,全国共有不再继续发挥中小学教育功能的中小学校13万所,其中有 55%已改作幼儿教育、卫生所、农牧民文化技术培训基地等,但还有 45%是完全闲置不用的。为避免浪费或流失,闲置校园校舍再利用要教育优先,使之成为学前教育机构或其他教育机构,如具备条件,也可以改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学农基地或者扩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外活动场所。

5.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一是要制定建立或完善城乡统一的省级标准。各省应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制定或完善更为详尽的省级标准并向社会公布。省级标准应不低于国家标准,体现本省域特色,满足本省域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要使城乡学校建设基本标准、条件装备基本标准、校园安全基本标准统一起来。二是硬件资源向农村倾斜。各地要坚持财政拨款向农村倾斜,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不断增加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生均经费的差距。坚持学校建设向农村倾斜,新设教育基建项目优先安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满足农村学校需求,逐步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三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各地要进一步统筹、整合现有义务教育专项工程资金,加大农村学校食堂和相关设施建设力度,使农村学校基本具备提供营养膳食的硬件条件。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饮水、宿舍、厕所等基础设施,保证学校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落实到位。四是要均衡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实行县域内城乡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增加农村教师津贴,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鼓励合格教师在农村长期任教,减少优秀教师外流。此外,实施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有利于支持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总之,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保证均衡配置城乡教师资源。

切实缩小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    

1.以资源共享促进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不行,而实现高水平均衡只靠增加投入远远不够。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这方面,很多地方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路子,一种是突破原有的学校管理格局,以学区或片区为单位进行资源整合重组,统一教学要求、人事管理、教研活动、校园网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如天津市河西区的“小学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北京市东城区“学区化管理”,河北承德市通过学区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均衡,河南郑州市“学区化联合办学”等。鼓励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协同发展,建立帮扶带动机制,发挥名校的辐射作用,通过兼并、重组、合作、托管等多重形式,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输送优质教育资源。应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学区管理、联合办学、集团化办学、结对帮扶等多种有效方式,切实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2.以教师交流促进均衡。在硬件条件改善后,教师资源就成了影响义务教育均衡的关键因素。为此,建立健全校长、教师流动交流制度,鼓励优秀校长、教师到相对薄弱学校任教。除新任教师、即将退休的教师外,鼓励所有教师在某所学校任教若干年后到县域内或者学区内其他学校任教。对于具备交流经历的教师,优先安排业务进修,优先晋升高一级职称,并作为学校管理者后备人选的必要条件。

3.以缓解择校促进均衡。就全国来看,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深入,择校现象已得到缓解。但是,在某些大城市,无序择校现象仍比较严重。在这些大城市,应按照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科学划定每所学校的服务范围,每学年向社会公布区域内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范围、招生时间、招生计划及有关信息。加大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力度,并逐步提高分配比例。坚决制止以各种学科类实验班名义招生,制止举办或参与举办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培训班。就近入学、生源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