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在实际的对外宣传中,我们只有具体针对世界受众心理,沟通宣传才能事半功倍。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受到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长期致力于构建和平、民主、负责的国家形象,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妖魔化、边缘化、神秘化”中国仍是隐约的主题,国际社会的普通民众对现实发展的中国认识仍很滞后。
中国与世界的认知鸿沟
当前,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国家形象变得日益复杂,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评价。目前,中国国家形象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中国与世界的认知鸿沟,即中国人看自己同世界看中国存在巨大的差距。例如,中国人普遍认为日本历史上犯有“不可饶恕”的过错,而这个国家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因此认为国际社会会与中国有同样的“是非观”而不喜欢日本,殊不知日本的国家形象稳固地排在世界前列。对我们的启示是,中国人有历史,所以讲历史、重视历史,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历史不过一两百年,因此总体而言,“国际关系是很健忘的”,国际社会更多关注国家现在在做什么,而不是历史上做过什么。
中国与世界的认知鸿沟不仅表现在国际关系层面,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2009年笔者赴北美出访,几位加拿大朋友约笔者去海边,笔者在海滩上发现一块很美的石头,拾起来开玩笑地说:“我要把它带回中国,留作纪念。”没想到,在场的一位加拿大朋友十分严肃地训诫:“如果,每个人都把石头带回家,海滩上就没有石头了。”的确,很多中国人“到此一游”、“据为己有”的习惯,给国际社会留有非常负面的印象。
在2010年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一位对华友好的非洲学者感叹地说:“非洲朋友非常感谢中国兄弟,因为中国人的勤劳努力,我们非洲人都有鞋穿了。但是,我们绝对不敢穿中国制造的鞋去参加婚礼,因为婚礼还没有结束,我们的鞋就破了。”中国人对此的解释往往是:中国制造的产品有便宜的,质量不一定有保证;也有贵的,质量有保证。但是,在国际社会,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共识是,只要花钱了,商品质量有保证是最基本的前提,也是市场行为的底线,而花钱多少与商品质量无关,只同品牌和样式有关。的确,对外国人而言,商品质量、食品安全是“生死攸关”的大事,绝对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外媒对中国的关注重点
在经济领域,外媒始终高度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金融、贸易、股市、房地产……只要与经济相关的热点问题都是外媒的关注重点,如 2011年上半年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贸易摩擦影响而纷纷倒闭的中小企业和国内金价波动等。外媒最为关注的中国经济指标就是GDP,他们通过中国种种变动的经济现象,如 CPI等,揣测中国GDP的增速以及增长的上限,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可能影响。
在生态环境领域,外媒偏爱的中国动物符号是大熊猫和藏羚羊,前者象征中国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后者不仅涉及中国政府对脆弱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富含十分敏感的政治因素,如西藏问题等。在此领域,外媒关注的核心是,中国政府对上述珍稀动物提供怎样的生存环境。此外,外媒对中国任何“恶化”的生态问题以及新的环保进展都予以高度关注,如 2011年初南方大面积干旱以及年底有关PM2.5数值的热烈讨论等。
在政治领域,BBC、CNN等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政府如何处置突发事件高度关注,对中国政府的正面评价主要集中在政府的反应速度和应对态度上。在人文民生领域,中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国内大力宣传、宣扬,但外媒对此兴趣平平。此外,外媒对一个个鲜活的“中国名片”有持久的关注兴趣,如姚明、李娜,以及最近备受外媒关注的首位登上美国脱口秀电视节目的中国人黄西,他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外国人认为中国人缺乏幽默感的传统观念。
就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差异性而言,以BBC为代表的西欧媒体相比较以CNN为代表的北美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更加严苛,如BBC更加“偏爱”中国的民族问题、生态问题等,尤以西藏问题为核心,为此其栏目“HardTalk”经常采访“藏独”分子。2008年奥运会期间,BBC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兴奋点不集中在中国文化、体育本身,反而将焦点集中在奥运会开幕式当天的天气有多么“恶劣”,从而引发对中国环境问题的不满和批评。而美国ABC则选取了奥运会开幕式极为精彩的画面进行剪辑,其效果甚至比某些国内主流媒体的画面还要漂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