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园:农村养老问题很严峻

赵园:农村养老问题很严峻

嘉宾介绍:赵园,女,1945年出生于兰州,河南尉氏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明末清初思想史。著有《艰难的选择》(1986)、《论小说十家》(1987)、《北京:城与人》(1991)、《地之子》(1993)、《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1999)、《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2001)、《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2006)、《想象与叙述》(2009)等。《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获“长江读书奖”专家著作奖,《想象与叙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于学术研究之余,从事散文写作,出版有散文、随笔集《独语》、《窗下》、《红之羽》等。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赵园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针对我国的农村养老等问题提交提案,为我国的社会和民生问题建言献策。近日,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对赵园进行了采访。

农村养老状况之严峻远远超过城市

记 者:赵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的采访。我国老龄化的程度正不断加深,而保障和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问题,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您是如何看待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目前农村的养老现状如何?

赵 园:农村养老是我持续关注的题目。任政协委员之后,我提交的第一份提案,就是《关于在农村低保全面实施之前,尽快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农村贫困老人实施救助的建议》,有些意见,在那份提案中已经谈到了。比如应当正视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农村的伦理关系、道德观念的变化,正视传统的家庭养老在农村已不能维持的事实。那份提案还提到了各地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探索,认为面对这一问题应当有紧迫感。绝不可以借口条件不成熟,而将问题的解决无限期的拖延下去,因为农村的贫困老人已不能等待。

2004年提交了一份《关于积极推进农村贫困人口低保、医保的建议》的“社情民意”,其中也谈到,老龄人口处于社会的边缘,是弱势群体中尤为弱势者,他们的利益、要求很容易受到漠视。同样被漠视,也仍然有严重的城乡差别。这种状况令人痛心。还说到,今天在世的高龄老人,正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曾经为祖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其中农民的牺牲尤其重大。这些老人来日无多,他们理应在有生之年,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呼吁政府切实承担起农村养老的责任。此外还提交过《关于城乡协调、合作,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老人实施救助、安置的建议》的“社情民意”。流浪在城市街头的乞讨老人,不也多数来自农村?

2010、2011更连续两年提交了《加大惠农力度,尽早对年满60岁的农村老人全面发放基础养老金》、《再次呼吁农村社保提速,对年满60岁的老人发放基础养老金》的提案,继续延伸已经上面的议题。我认为,对老龄人口的政策,关系古人所谓的“世道人心”。有必要将伦理修复视为与生态恢复同等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中央的有关政策所涉及的不止于拯救生命,还包括改善社会关系,改善普遍的道德状况。我一向以为,以政府行为为“教育手段”,至少较之“提倡孝道”更有实际意义与效力。在这两份提案中不避重复地提到,现在的农村老人,是上个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农业劳动的主要承担者,也是为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付出最大代价者。这些老人来日无多,已不能等待。“服务型政府”应当有拯救生命的紧迫感。不要让那些为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作出巨大贡献与牺牲的农村老人,怀着遗憾离开世界。我一再强调的是,农村老人作为“弱势群体”中尤为弱势者,考验着政府的民生关怀。也说到“新农保”的支付水平相当低。“基础养老金”的保障水平,远远低于企业退休人员,与公务员的退休待遇更有天壤之别。缩小城乡间在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方面的巨大差距,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各级政府责无旁贷。

所幸政府出台了政策,“基础养老金”今年将全面覆盖。这次政协会议提交的提案,涉及的是后续工作,即农村养老设施的改善。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