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栋(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主任、法学博士、教授)发言要点:
怎样看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无疑问党的十七大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深入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如何深入进行民主建设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设问题,我想从一定程度上,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破解。
继续扩大人民民主,看起来很普通的话语和词汇,但是这句话的后面很深刻。
谈到基层民主的时候,胡锦涛同志代表我们党提出,要支持基层公开选拔,民主推荐。
李良栋:我非常赞同前面几位专家和学者对党的十七大一些新的思想亮点的看法。在这个基础上,我补充两点。一是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问题,二是关于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
首先,我想先谈一下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问题。党的十七大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带领中国人民深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在党的十七大之前,党内外、国内外都有种种猜测、议论,就是科学发展观如何定位。胡锦涛同志在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上做的报告中,对这个问题的阐述采取了非常科学和理性的态度。胡锦涛同志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就把由毛泽东同志和老一代革命家开创的、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由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带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了一个准确的、科学的、规范的概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主要是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是解决执政党是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是解决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应该怎样发展的问题。十七大报告中的分析和论断,将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看成是一个理论体系,又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看成是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这充分体现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政治上的开明和智慧。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社会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最新的体现。全面深入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的同时,当然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十七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比较好的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问题,为前党和人民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思想理论指南。
其次,关于民主建设问题的阐述有不少新亮点。中国民主建设问题也是党内外、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有不少新突破。
譬如,第一点,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谈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说,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改革开放以来,小平同志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代化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长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对小平的上述思想进行了新的阐述,上升到了新的高度。社会主义应该建成一个比资本主义更进步、更文明、更合理的社会状态,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离开民主是不行的。或者说,没有民主,社会主义是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的。我们党从这个角度和层面思考问题,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生命力联系在一起,这个论断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二点,报告中提出的“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这实际上是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多层次性和全面性。
第三点,报告中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民主的原则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实现的。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体现选举民主,人民政协体现协商民主。此外,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不断丰富和创造多种多样的民主形式。譬如,政治协商对话形式、民主恳谈会形式、公民对一些涉及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实现表决形式等等,都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推行完善。政治参与是需要一定渠道的,如果参与渠道不畅通,政治诉求得不到表达,政治情绪无法正常渲泄,不仅正常政治生活缺乏保障,还容易引发政治动乱。所以,为了保证公民积极有序地进行政治参与,需要不断探索拓宽与之相应的政治渠道。譬如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组织联系群众的作用,积极有序地发展民间组织包括建立代表农民利益的农会等等。
第四点,报告中提出“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等等,都是根据我国民主建设的新需要而提出的。
第五点,将基层民主建设看成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而重点推进,表明基层民主建设即将全面深入地展开。谈到基层民主的时候,胡锦涛同志代表我们党提出,要支持公开选拔、民主推荐基层领导干部。这就把这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在民主建设实践中的伟大创造通过党的决议把它确认、规范下来。何增科:四川新都就是公推党委直选的。
记者:报告里面第一次把多党合作单独列了一段,在这之前,民主党派人士任部长,您觉得这次在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多党合作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有什么意义?
李老师:共产党兜老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也是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必须承认,长期以来由于具体机制、操作程序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和弊端,使它的生动性、创造性没有完全充分的体现出来。党的十六大以前,由党委提议,由国家权力机关任命一批民主党派人士和非党人士走上国家机关的领导岗位,这本来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题中应有之意。从民主党派人士和非党人士中选拔领导干部将作为一个长期的制度延续下去,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确实是面向新世纪进一步完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记者:在国际形势这节,多次出现了维护世界和平,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在十六大没有维护世界和平这样的语句,您怎么看?
李良栋:世界要进步,人类要幸福,没有和平就没有保证。维护世界和平的前提要具有一定的实力和能力。你不具备一定的实力和能力,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没有话语权。改革开放二十九年来,我们国家综合国力正在不断增强,在世界的经济、政治舞台上的发言权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提出在维护世界和平上多尽一点自己力量和承担一些责任,是由于条件的变化做出的新论断。
记者:维护世界和平,不干涉他国内政,您觉得这个外交政策有没有哪些变化呢?
李良栋:这两个不是矛盾的,从来都是统一的。真正维护世界和平,就要尊重任何一个国家人民自己的意志,让自己的选择自己的道路。
记者:党内民主的问题,请您谈一下。
李良栋: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继续扩大党内民主。胡总书记提出,要保证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解决了一个党内民主的根本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党内民主还没有发展到应该发展的程度,随着历史的进步和变化,扩大党内民主已经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的当务之急。只有党内民主发展了,国家民主、社会民主才能进一步发展。我们党和西方政党不一样,我们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而且是长期执政的党,共产党大多数精英分布在国家的政治机关,所以党员的民主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民主。我个人想,解决党内民主问题,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当然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但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解应该与时俱进。我认为对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和“集中”,应该做出新的理解,这里的“民主”不是民主本身,这里的“民主”是民主的第一阶段,即党员应该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发表看法,提出意见。这里的“集中”,是按照民主的程序,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决定。而不是把党内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权、话语权集中在领导机关和少数领导者身上。十七大提出党内民主最根本的实现方式是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党内民主要扩大,需要一整套制度保障,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规范和程序。比如党员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党内重大事项的公开透明制度、党员的参与制度、党员对党内政治生活实行监督的制度。在这方面,越南劳动党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总之,要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党内民主,使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不断的得到体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