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人才产业共振,谱写北京科创新篇 

制度人才产业共振,谱写北京科创新篇 

据《北京日报》11月20日报道,从京北的空中俯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如同一只巨型“慧眼”,静卧于怀柔的青山绿水间,探寻物质的微观奥秘;穿行于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领先全球的“AI浓度”中加速迭代,奔涌出日新月异的智能浪潮;视线跃至亦庄,一辆辆自动驾驶车从这里出发,驶向新加坡、中东、欧洲等全球各地。五年间,创新潮涌,一场深刻的城市蝶变在京华大地上演。

从怀柔“慧眼”探微物质奥秘,到中关村AI浪潮奔涌全球,再到亦庄自动驾驶车驰骋海外,五年间,北京以创新为笔、改革为墨,在京华大地上书写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精彩答卷。这场深刻的城市蝶变,并非单一维度的突破,而是制度创新、人才集聚、产业升级的三维共振,三者相互支撑、同向发力,铸就了北京科创发展的硬核实力,也解码了一座古老都市向未来奔跑的核心密码。

制度创新破冰,为科创生态涵养“源头活水”。创新活力的迸发,离不开宽松包容的制度环境。北京深谙此道,以改革之斧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创新生态的“热带雨林”枝繁叶茂。针对科研自主权不足的痛点,北京打造新型研发机构,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灵活度,10家前沿领域的“先锋队”勇闯科技“无人区”;瞄准科技成果转化“转不动”的堵点,在中关村全域推广“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让440余项高校院所成果免费赋能中小微企业;破解创业者“起步难”的难点,标杆孵化器实现“拎包创业”,将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周期大幅压缩。从1105项重点项目落地到24项重大改革全国推广,制度创新如精准滴灌,让北京日均诞生300家科技企业,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国第一,为科创发展筑牢了制度根基。

人才集聚赋能,为原始创新注入“核心动能”。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北京以强大的人才磁力,汇聚全球智慧,让原始创新的种子生根结果。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陈雪梅跨越山海回归母校,到431人次高被引科学家连续两年位居全球创新城市首位,顶尖人才的汇聚让北京成为科研创新的“引力场”。在这片沃土上,基础研究类成果占北京科学技术奖近三成,全球首款人工智能光芯片“太极”、化学小分子诱导细胞重编程等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超过2000家人工智能创新团队你追我赶,诞生了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人形机器人、通用智能体“通通”等重大突破。人才与创新的双向奔赴,让北京在量子信息、脑科学、再生医学等前沿领域站稳脚跟,为科创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产业升级领航,为成果转化搭建“广阔舞台”。科技的价值,终要在产业应用中实现。北京以城市尺度打造产业升级试验场,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北京制造”迈向“北京创造”。亦庄新城从“织造衣物”到“编织星河”,“北京火箭大街”成为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性科研生产基地;金隅智造工场让老厂房焕发新生,高端医疗器械、量子信息等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大红门从商贸物流枢纽蜕变为“科技+文化”的元宇宙产业高地。如今,北京已形成3个万亿级、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23个未来产业,更以超万亿规模耐心资本、“创新积分”信贷等政策“组合拳”,为产业升级注入动能。从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翻番,到《北京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行动方案》设定的千企平台、五千项目目标,北京正以产业升级为桥,让科创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为科创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创新潮涌,京华蝶变。制度创新破除壁垒,人才集聚夯实根基,产业升级拓宽路径,三者的三维共振,让北京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道路上蹄疾步稳。这座兼具古老灵魂与现代精神的都市,正以更磅礴的创新动能、更开放的创新胸襟、更优越的创新生态,持续书写着新时代的创新答卷,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北京力量”。

作者:黄宗跃

责编:邱子凌

校对:吴成玲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邱子凌(实习)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