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竹:中国智库的研究方法(2)

丁元竹:中国智库的研究方法(2)

借鉴国际视角透视中国问题

针对中国面临的问题,看看国际上主要国家在这方面如何做的是会有启发的。国际经验可以提供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思考问题的思路。这些,我们在对公共部门就业问题研究中体会特别深。在研究地方公共消费和就业问题中,我们收集了大量主要国家的地方政府及其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和建设的资料和数据,其中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西欧诸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对它们的情况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对我国现阶段的一些问题的思路也就比较开阔了,至少会有很多的启迪。

我们的体会是,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一定不要离开被研究国家与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即便是考虑了历史发展阶段,也还要考虑为什么这些国家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采取了这样的措施和政策。很多研究离开了历史的阶段性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往往会混淆视听。另外,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研究发达国家经验和教训。即便是发达国家也不都是成功经验,也有教训,也有不成功的范例。要摆脱那种“凡是外国的都是先进或好的”理念。对此,在经历最近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就不应当再有疑义。

重视理论探究和综合分析的价值

做理论研究,从理论上分析各种现实问题存在和发展的理由,甚至从基本理论开始,对于分析问题的实质确有帮助。公共就业问题在深层次上涉及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公共管理理论等。理论的作用就是对现有的思路和实际中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和解释。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论证。中国学术界一直有一个传统,就是做研究要有理论框架,这是对的。有了理论框架,问题的研究才会深入下去,研究也就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当然这种研究方式也有问题,就是,理论毕竟是以往经验的总结和提炼,面对新的发展和事实,它如何解释?这是一个悖论。它可能能够解释得到的结果,也可能解释不了。解释得了,我们且叫论证,解释不了可以形成新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新的解释。面对这个悖论,决不能作茧自缚,必须有所创新。于是,就有了理论上的创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在理论方面都需要创新的阶段。

不管人们承认还是不承认,现实的发展已经超出了现有学术研究的视野,人们暂时还没有找到一个更加合适的理论来引导我们走出发展的困境。从2007年底开始的全球经济衰退打破了所有理论和学术上的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自由不受干预的市场是有效的;如果市场犯了错误,它自身会迅速纠正。政府的作用越小越好,管制只会阻碍创新。社会部门只有企业化管理,才能提高效率,等等。历史教训我们重新审视公共部门的作用。

对现实问题研究发现,政府需要发挥作用,社会也需要发挥作用。经济需要在市场、政府和社会之间找到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承认公共部门、非政府公共部门的作用。20世纪30年代,甚至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应对危机的重要办法就是寻求和实现这种平衡。面对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和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德国政府出台了养老保险法等;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出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自那以后至今的历史过程中,经济什么时候在这些因素之间找到了平衡,就会稳定向前,否则,就会出现危机和动荡。20世纪下半叶,美国失去了这种平衡,并通过全球化来向全世界推行这种不平衡,最终导致了全球一道来为美国埋单。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思考问题,我们深深感到,决策者们必须认识到,历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投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生产领域,更扩大至公共领域,以及就业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生产领域,更扩大至公共部门,投资不仅仅局限于物质领域,更扩大至人力资源领域的时候,转变发展方式,就已经远远不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是整个发展方式的转变。政策的重点必须放在创造就业上。

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是,经济决策往往是经济学家们的事情。当然,公共管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对于经济问题的缺乏了解也阻碍了他们参与经济发展问题的决策。造成当前经济政策缺乏通盘考虑的原因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缺乏全盘考虑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