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口红利”的真相
其实,在主要人口和经济大国、主要新兴市场中,印度之所以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最低,这很大程度上并非印度人口结构优化的表现,而是印度社会医疗保健水平较低、人民健康程度较差的结果。
2006年,论出生时预期寿命,世界平均水平为68.2岁,中国为72岁,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尼、斯里兰卡分别为70.8岁、70.2岁、71.4岁、68.2岁、75岁,而印度只有64.5岁。(世界银行数据库,转引自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9》)许多人把这么个结果称为“印度人口红利”,是十足的误读。
基础教育极端落后的缺陷更令印度所谓“人口红利”只能是镜花水月。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7/2008年度《人文发展报告》,1995~2005年间印度成人识字率仅61%,刚刚达到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尚未达到中国1964年的水平,在“金砖四国”中比另外三国都低20个百分点以上,比中国低近30个百分点。同时,印度基础教育质量低下,入学率账面数据提高与实际教育成果完全是两码事。
印度2012年度《基础教育公开报告》(Public Report on Basic Education Revisited)显示,在印度北部说印地语的地区,一些儿童在接受3年学校教育后仍不具备阅读能力,在报名入学的小学生中,只有66%上课,教学水平“低得可怕”,基本上就是不动大脑的死记硬背。
有鉴于此,我们更不能对印度基础教育成果改善给予过高期望。2011年中国财政教育支出16116.1亿元,占GDP的3.4%;这篇文章声称印度政府教育支出已占GDP的6%以上,但基础教育极端落后而少数精英高等教育发达,只能进一步固化这个社会的两极分化和阶层鸿沟。
而且,印度政府的教育支出中浪费极端严重,表现之一就是该国教师的普遍旷工之风。1990年代,印度教师缺勤率高达48%;10年过去了,印度该项比例依旧居高不下,各地公立小学平均每天有24.5%的教师旷工。知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怡安翰威特(Aon Hewitt)2012年2月21日公布的调查显示,印度本年度工资预计将上涨12%,连续10年位居亚洲国家之首。怡安翰威特认为,这说明印度的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有能力抵挡世界经济下行的逆风;有些人更声称这表明印度个人收入增长强劲,有助于巩固印度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的根基。其实,这恰恰暴露了印度的缺陷而并非优点。
因为那些国际调查机构调查的工资增长情况仅限于现代产业部门就业者,甚至仅限于西方化跨国公司就业者,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在印度劳动者中都只占很小一部分,与中国这个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不可同日而语。
在整个教育情况糟糕的情况下,一个小小现代产业部门从业者工资高增长,并不表明印度经济增长势头强劲,而是表明印度适合现代产业部门需求的合格劳动力太少,以至于其薪酬增长大大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既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收入分配格局改善。
印度是中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之一,也是中国许多投资者跃跃欲试的地方。笔者主张维护中印关系稳定,积极推进中印经贸发展,但正当国际经济形势阴晴不定之际,国内外投资者和外经贸企业,你们认清了这个市场的真实稳定性和潜力了吗?致力于探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而推崇印度者,你们看全了这个国家经济模式的真实业绩和前景了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