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国际旅游岛:政策破题延长产业链

海南国际旅游岛:政策破题延长产业链

海疆万里行报道组

24年前,位于中国南端的岛屿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次机遇: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在1988年4月26日正式挂牌,从此跻身中国第五个经济特区的海南,从一个地处偏僻、经济落后的岛屿被推至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中国南海上的这颗璀璨明珠也因此迎来了历史性的第二次发展机遇。

刚刚步入正轨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风暴,2011年的三亚“宰客门”事件把海南推上风口浪尖。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宰客门”事件暴露了海南旅游快速增长与海南本身的产业基础以及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把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海南民众的幸福家园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国际旅游岛应运而生

自1988年建省,从建“一线管死、二线放开”发展模式的设想,再到洋浦开发区、特别关税区、南海开发战略基地、综合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区,再到国际旅游岛的确立,海南省的经济发展之路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探索。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研究所所长夏锋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省晚、底子薄、基础差的省情,决定了海南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需要大开发、大建设、做大经济总量。

“海南在办特区的这24年改革历程中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夏锋表示,这条不平凡的路其中之一就是对产业发展的定位长期存在争论。直至2010年国际旅游岛的文件最终确定海南未来发展之路,那就是以旅游业为龙头、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

地处热带,四季温暖如春、湛蓝的海水、风景秀丽的沙滩和椰子树,这是海南与生俱来的优势,也是国际旅游岛因其特殊地位最终确立的根源。

但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看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地位的确立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国际旅游岛不是单向的旅游产业的突破,而是一个省域经济转变方式、进行创新实验的突破。这就是海南要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使得海南跳出从前的农业或工业的发展道路。国际旅游岛是海南在新时代背景下,省域经济调结构、转方式的试验田。”

除此之外,“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在海南的一个地方试点。”夏锋表示,国际旅游岛在全国中的战略地位主要体现在它对全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建立在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上的示范作用。

“30年前,谁都不会想到来海南旅游,大家主要还是解决温饱问题。而30年后,环境、健康、空气等成为人们的一个主要需求。”夏锋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南的生态环境就值钱了。富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就是海南发展的最大机遇。尤其是中等收入群体对海南存在着一种刚性的、多样化的需求,对于旅游、养老、房地产的需求。

改革开放后的这三十几年里,经济腾飞的同时带来的是人民生活的殷实。“国民的消费需求有了质的变化。出国,买房买车,甚至追求第二居所都很正常。人们追求生活品质、健康和闲暇。”王健生表示,面对国内巨大的需求,海南国际旅游岛应运而生。

两年来,海南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海南以它的华丽转身验证了国际旅游岛路径选择的正确。夏锋指出,“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老百姓的收入有了很大的进展。在‘十一五’时期,海南城乡居民的收入年均增长14.7%左右,基本上实现了翻番的目标。新增财政收入的70%也是用于民生事业。”

在今年4月召开的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上,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指出,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2515.29亿元,是2006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由1617美元增加到4429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32.7:27.4:39.9优化为26.2:28.4:45.4。其中,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成为海南省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主导产业,海南正成为中外游客青睐的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

此外,以洋浦石化产业集群为代表的集约化、园区化、高科技含量、高环保门槛的新型工业不断壮大;农垦管理体制实现了由省部共管到海南省全面管理的重大改革,激发了农垦活力,改善了垦区民生;绿色、安全的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海南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冬季瓜菜、热带水果、天然橡胶、南繁育制种和水产基地。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海南没有走先破坏后发展的道路。在上述会议上,罗保铭提到,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森林覆盖率比五年前提高4.9个百分点,达到60.5%,空气质量、河湖和近岸海域水质继续保持全国一流。

“宰客门”反思需惠泽于民

三亚坐落于海南省的南端,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资源禀赋。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三亚也逐渐成为国内最具人气的海滨旅游城市,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今年春节,三亚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却不是因为迷人的风景,而是“宰客门”事件使众多网民对这个旅游城市种种“宰客”手段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王健生认为,三亚“宰客门”是国际旅游岛的“概念”给海南带来的一种浮躁心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之后,海南地价猛升,房地产开发和酒店铺天盖地,这使人们觉得凭概念就能赚钱了。”

“人们期待的国际旅游岛不是这样的。旅游就是一种生活体验,而这种生活体验不是用钞票来标注的。国际旅游岛不是由自我标榜,而是要消费者来认可。”王健生指出,三亚“宰客门”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海南旅游市场中国际和国内客源下滑,并且还没有画上句号。

此外王健生还指出,三亚“宰客门”是一种社会现象,涉及到多种关系,其中包括开发商和本地居民的关系,旅游经营者和游客的关系,游客和本地居民的关系,政府和旅游发展过程的关系。“宰客门”事件直接反映出旅游开发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到底给海南人民带来了多大的好处。作为国际旅游岛龙头城市的三亚,更需在这一事件中找到管理的“短处”,从而为海南如何进一步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

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海南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最终目标就是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国际旅游岛建设是个富民工程、民生工程。

“在巴厘岛看不到像海南这样大兴土木的房地产开发,没有海南这么多高星级酒店,在那个小岛上,所有旅游都是乡村旅游、乡村度假。海岸线在国际国内都是公共资源,而海南却把公共资源当做私属海滩,这是一大失误。”王健生说,巴厘岛的乡村旅游、乡村度假进入到每家每户,而且除了简单的乡村农舍外,还有主题村落的打造,老百姓也随着这些发展受益。

如何使海南国际旅游岛成为海南老百姓的幸福家园,首先是富民再强岛。夏锋表示,“这需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本地的老百姓怎样通过乡村旅游受益,需要政府有利的引导和农民的配合,把海南的优势发挥起来。”

而海南文昌市就在富民工程上做出了典范。“八门湾绿道是文昌市政府打造的项目,以带动当地老百姓的收入为主。” 文昌市八门湾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陈健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

陈健指出,“八门湾绿道是开放式旅游,不收门票。沿途经过20多个行政村,100多个非行政村,同时布置了一些驿站。这些驿站带动了周边居民就业,辐射周边旅游、运动健身、餐饮等休闲产业的发展。”

这种开放式旅游的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成为达到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旅游品位、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的旅游发展新模式。

政策破题延长产业链

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为海南带来了很多机遇,巨大的潜力成为拉动海南经济发展,甚至成为拉动国内内需的一个动力。但是,面对国家给予国际旅游岛的优惠政策,海南还有很多方面亟待突破,如何延长产业链也是摆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面前的重要议题。

夏锋指出,这几年,尤其今天来看国际旅游岛,与2009年、2010年谈国际旅游岛,关注度在下降,这反映出了岛屿经济的基本特点,如果没有岛外13亿人口的关注,海南就没有发展的希望。有人曾说,去三亚,第一天看海,第二天游泳,第三天就没事干了。这就是说,要想让游客把钱包里的钱掏出来,留在本地消费,就得有消费的项目,而其中就包括了购物和娱乐。

2011年4月20日,离岛免税政策首先在三亚试点实施,非海南岛内居民旅客每人每年可享受两次离岛免税购物,每次金额不超5000元,免税商品限定为首饰、工艺品等18种进口商品。同年12月21日,海口美兰机场(微博)离岛免税店开业,标志着海南离岛免税政策的全面试点实施。

然而夏锋认为,人们大多关注免税政策,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将逐步把海南建设成为国际购物中心却没有人关心。“而这个政策我觉得对于海南来讲是一个更大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可以说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目标就差不多实现了一半。”

夏锋解释说,要提国际购物中心建设,是因为国际购物中心是贯穿相关政策的一条主线,这与发达的金融、保险、物流、海关监管和文化体育娱乐项目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此外,对于中央赋予海南的体育文化娱乐等一些特殊的产业政策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与大型文化体育相联系的即开型彩票。夏锋表示,“其实归结到一个问题就是在开放政策上还需要很大的提升空间。”国际购物中心建设与大型文化体育相联系的即开型彩票,和教育医疗市场进一步开放的问题比较突出,还需要更大的破题。

而在这些方面的建设上,据夏锋透露,2011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曾向中央提交了一些建议,就是促进港澳台参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可以借鉴香港国际购物中心的各种管理体制,及澳门博彩的成功经验,而香港澳门也有扩展发展空间的需求。这是一个双方共赢的合作。”在教育医疗上,可以与北京上海一些大城市合作,甚至可以对国外发达国家开放。

夏锋表示,国际旅游岛与其说是发展旅游,不如说是发展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而这个服务业既有购物,有文化体育项目,又有最基本的教育医疗。

国际化程度低是夏锋认为海南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国际化的海南岛对海南国际旅游岛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海南的生命线。对于国际化的海南岛来说,头等重要的就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文化体育娱乐的国际化、购物政策上的国际化和教育医疗的国际化等,这些都需要海南在开放上提高海南国际化的水平。

“现在国际旅游岛有如此庞大的国内市场支撑着,海南完全有能力有一条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王健生称,国际旅游岛不是个符号,而是要以国际化和国际标准来对旅游业进行转型升级,使中国的旅游业从粗放式的观光游向度假旅游转型,并在服务上与国际接轨。

文化复兴解决产业升级

阳光、沙滩、椰子和滨海蓝天也许是人们对于海南的完美印象。如今,伴随着这些优美的风景,成栋的楼房和豪华的星级酒店也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一位在三亚工作的外国人曾说,除了内地没有海和沙滩椰子树之外,三亚和内地没有什么两样;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海南将对国际游客没有了任何吸引力。

海南师范大学教授韦经照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旅游房地产是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边缘产业,独有的特点之一是突出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

全国滨海旅游都面临从单一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升级转型的挑战,而旅游地产作为其中途径之一,却没有给海南滨海旅游带来相应的效应。

海南尽管在旅游地产开发中率先发展,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与资源,借势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推进,掀起旅游地产“掘金潮”。然而三亚市房地产交易管理所市场部曾有调查显示,三亚市商品住房空置率平均高达85%,尤其是拥有稀缺海景资源的大东海、三亚湾等区域海景房的空置率甚至达95%左右。

旅游绝对不仅仅是停留在海岸线的扎堆式开发。王健生表示,“只有把海南的文化充分地尊重和再现,才能让岛民有一种文化的自尊感和自豪感。”因此,他呼吁海南来一次文化复兴。

在与本地文化相结合上,印尼的巴厘岛就是一个可供借鉴的成功例子。巴厘岛不仅有得天独厚、优美迷人的天然风光,同时还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当地手工艺术品及一些艺术创造吸引众多旅游者流连忘返。王健生谈起到巴厘岛参观学习的心得体会时说,“巴厘岛的建筑、建筑材料都带有文化的沉淀,乡村农舍、主题村落的打造更是还原和再现了巴厘岛的文化。”

王健生表示,海南的文化很密集。有岛屿的原住民文化,有海外华侨带回来的异域文化,有独特的海洋文化,还有与中原文化相融合而产生的诸多海南地域文化。再加上人的参与,吃住交融又产生出的新文化(24.490,-0.29,-1.17%),比如养生文化、美食文化、居住文化等,可谓百花齐放。

“海南文化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一大富矿,但这些文化我们没有去挖掘,也没有去利用。”王健生指出,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意蕴丰富,历史悠久,是海南本土文化的奇葩。

同样,海南椰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雷琼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董事长陈耀晶,作为海口市石山本地人,也非常重视本土文化。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既然是当地企业,做当地的东西,如果离开本土的东西就没有了生命力,就没有根了。”记者亲眼看到,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的所有地板是火山石,家具是用本地的木材、由本地的木工做出来。

据了解,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曾多次组织地质、生态、民俗、旅游等专家进行以“火山地质科普文化”、“火山民俗文化”和“火山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研讨会。其中,在“火山乡土文化艺术周”活动开展期间,是由石山当地农民自编自演,演出独具石山乡土文化内涵的山歌、民谣、歌舞、琼剧等节目,使旅游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成为海南旅游文化的开拓者。

陈耀晶表示,国际旅游岛建设之后,也给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来了良好的机遇,下一步将向5A级景区目标奋斗。“开发溶洞,建设地质博物馆,还有继续挖掘石山民俗文化。立足于本地文化和资源,加上环境保护,发展旅游业,解决当地就业,带动地方经济。”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