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孝道具有丰富的时代特征,既是人们的行为标准,也是行为导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尽孝无需技术主义,在亲情缝合和道德重塑等方面具有深层的社会价值,是护卫传统文化的伦理根基
孝道有了时代新意
人民论坛记者: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在您看来,当前孝道有了什么新的时代特点?
于丹:孝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外安其身”。关心老人的物质生活,比如说给他们零花钱、做顿饭、买保险、带他们旅游、带子女回家等。衣食无忧,人才能够安顿。孔子说,我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其中,“老者安之”就是让老人有比较好的生活状态。
其次,“内安其心”。很多子女在“外安其身”这条做得不错,但“内安其心”就做得远远不够。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是肯定其自身的价值,不能让老人因为年龄大、离开工作岗位而感觉远离时代。
国家层面倡导孝道的深意何在
人民论坛记者:客观地讲,尽孝是较私人化的行为,为什么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需要从国家层面提出和倡导?
于丹: 尽孝是中华民族约定俗成的传统,这个传统现在重新提倡,恰恰表明当前我们的行为需要重新确立导向。原来老“24孝”里面有很多是按照当时的道德标准提出来的,显然是过时的。今天的“孝”到底怎么落地生根,怎么跟当今人们的行为关联?这需要一个行为导向。现在提出,正说明当今社会缺失了尽孝的行为导向。缺失不是说亲子之情缺失了,而是道德界限模糊了,人伦之情常在,但大家存在选择上的迷惑,孝道的新特点正好给了社会可以参考的行为标准和行为导向。
“论心不论迹”,尽孝未必技术主义
人民论坛记者:孝道是否需要明确的标准?做到了就叫孝顺,做不到就叫不孝吗?
于丹:曾经有一个国际化的标准,叫做“好的学习导致行为的改变”,意思是好的学习能够使人从头脑到整个行为发生改变。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尽孝,首先是内心的愿望,孝道行为标准就是提倡大家要去尽孝,不是说做不到其中20条就不是孝子。理解这件事情,完全不必技术主义,希望大家领会孝道的深层含义。“论心不论迹”,别光看表面上要求你做哪条,很多事情不一定说每个人都要逐条做,但是你要理解,尽孝背后是两代人之间的心意相通。
破解尽孝困局:内心有敬意,外在有孝行
人民论坛记者:当今的孝文化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困局,一面是“重孝”的社会情节,一面是“不孝”和“难孝”的现实尴尬。如何破解这个困局?
于丹:我一直强调这句老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教人要善良,是从孝敬自己的老人开始的,有什么样的孝心,比具体的行为更重要。古代子游向孔子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人的心里没有深深的敬意,不存孝敬父母之心,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何区别呢?这句话说出了孝的根本内涵,即内心有敬意,外在有孝行。
但是,我们不能不从行为做起,仅有一颗孝心是不够的。《论语》上有一句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牢牢地放在心里,想起他如此高寿,一方面特别高兴,另一方面也有忧惧,尽孝的日子屈指可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不能等。当自己人到中年、年华老去的时候,才知道内心最深的眷恋是什么。你没办法让老人等我们,时光是不等人的。
新“24孝”作为行为标准,说的是外在的孝行,内心的这份敬意是没法给定标准的。但是,从外在的孝顺到内在的敬意,从自己的小家到影响整个社会,多一点温暖的成分,少一些偏激、愤怒,无论如何这是善意的起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