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有助于亲情缝合与伦理重塑
人民论坛记者:时下,孝道式微,愈发成为人们的共识和普遍焦虑,“磕头言谢”、“洗脚示孝”反衬出亲情反哺的贫乏。在此语境下,您认为孝道对家庭建设有怎样的价值?
于丹:首先,以孝为导向,会让父母子女都快乐。跟老人相处的日子,无非就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在巨大的压力之外,全家人共同创造天伦之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孝的标准可能是改善我们家庭生活的一个好建议。尽孝,仅仅是我们在为父母付出吗?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生命的一种收获,获得一种伦理上的幸福感。
其次,孝的标准对婚姻建设也有重要意义。我一直认为,恋爱是两个人的事,而婚姻是两个家庭甚至是两个社会群体的事。孝的标准绝不仅仅是针对自己的父母,也针对配偶的父母。所以,新标准提出要带爱人和子女回家。不带着自己的小家回来,还不算是一种真正的融合,因为婚姻里面,爱基于什么?基于交流和建设,而跟爱同等重要的,还有责任。
第三,孝的标准提供了家庭和谐的具体方式。例如,陪老人聊天。从聊天说孝敬,这也是古训。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得很简单,只说了两个字——色难。给老人一个好脸色看是最难的孝敬,这句话真是经典,好话好好说,说话别甩脸色,这就是孝敬。“色难”这件事情,需要通过多沟通逐渐解决,从在自己家聊天到带老人去朋友圈子,不断加深老人和子女间的交流,彼此增加了解,在不断的交往中,逐渐改变观念。
人民论坛记者:随着社会工业化、经济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追求也在提升,对精神和道德的追求偏于弱化。您认为孝的标准的提出,对当今社会的道德重构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怎样的意义?
于丹:首先,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行为。再看孝的标准,教老人上网,带老人出去旅游,给老人买医疗保险,孔子那时候没有,但这就是今天你能够为老人做的事。表达孝道的行为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内心的那份敬意是亘古不变的。
其次,按照孝的标准尽孝,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有一个伦理的根。中国人的伦理不是小事,“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在伦理里面能找到生命所有的安顿,能够找到伦理亲情中的信仰。中国人伦理的源头,是我们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宗族情结。
最后,孝的标准有助于社会和谐。中国人历来尊重“天地君亲师”。现在,时代变化了,我们进入一个民主、法制的新时代,“君”这个环节过时了,但是“亲”和“师”还是值得我们深深尊敬;对于“天”和“地”应该要有敬畏,不能因为科技发达了就违背自然规律。
因此,我认为,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很必要,它更能让我们幸福和快乐。今天我们强调做事,不能只强调它的价值和意义。孝敬父母,除了意义,还有快乐。尽孝付出的同时,也是一种收获。因为,尽孝会让我们在老去的年华中不再仓惶,孩子会学我们,像我们那样去孝敬老人。生命温暖,这样往前方走,人的心才会有定力。
我认为,孝道作为伦理重塑的一个切口,有助于唤回人们的道德觉悟和精神认同。在今天要传承传统文化,要接地气、能扎根,这就是回归伦理、回到自己的家。都市化的进程让我们不能老的小的一起挤在村头看戏,但是跟老人说话、陪老人旅行还是可以的。我们不能在都市文明的急遽变化中,破坏伦理的根基。可以说,孝道是善的起点,是护卫传统文化伦理根基之所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