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障覆盖城乡,“老有所养”渐次圆梦

养老保障覆盖城乡,“老有所养”渐次圆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努力实现百姓老有所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制度,明确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

自2009年在全国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以来,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部开展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城乡居民参保总人数4.49亿,1.24亿城乡老年居民按月领取养老金,标志着我国已基本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中国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的愿望初步实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

新农保试点开展以来,从乡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城镇失业人员,养老覆盖面逐步扩大。各级财政积极筹措资金,努力按时足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平稳。这一制度的施行,不仅可以直接为农民和城镇居民增加收入、消除生活后顾之忧,而且进一步释放了消费潜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今年75岁的孤寡老人杨文中是云南省玉溪元江县曼来镇曼来村委会的一名普通农民。自去年10月开始,老人每月得到政府给他发放的由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老龄补助、孤寡补助合计组成的105元“退休金”。领取了一年多“退休金”的杨文中向记者感言:“每个月都给我发钱,就像是有了亲人一样,让像我这样的老人不再孤单,真心感谢党和政府……”

近年来,我国下大力气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下半年,国务院决定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2011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试点。2012年上半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面开展新农保和城居保工作。至此,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实现“老有所养”是亿万民众的朴素愿景,也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

养老保障覆盖城乡

对于农村孤寡老人来说,新农保政策的施行无异于雪中送炭。除了每月领取低保金,这些老人平时只能依靠亲戚和村委会的接济,生活十分困难。自2009年我国正式启动“新农保”试点工作以来,仅用3年时间就基本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填补了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养老保险长期以来的制度空白,人人享有养老保险成为现实。如今,像杨文中老人一样领到养老金的新农保人群正覆盖至全国。

数据显示,三年来我国各级财政共拨付两项养老保险补助资金超过1700亿元。截至今年9月底,城乡居民参保总人数达4.49亿,1.24亿城乡老年居民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中国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的愿望初步实现。

从乡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城市失业人员,养老覆盖面正逐步拓展至各类人群。各级财政积极筹措资金,努力按时足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平稳。以河北省为例,全省共有3200多万人参保,参保率超过九成,770多万名老人按月领到了养老金。年底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覆盖全省城乡所有居民。今年7月1日,河北省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实施,从此,农民将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统一的“国家养老”标准。

在四川省,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覆盖范围不断扩大,60周岁以上的农村和城镇老年低保对象全部纳入制度覆盖范围。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两项试点参保人数达到1787.4万人,已有691.9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

去年,山东省实现了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较国家要求的时限提前了一年。截至2011年底,全省参保人数达4093万人,平均参保率达96.7%,1182.6万名60周岁以上的城乡居民全部领到了基础养老金。

完善制度顶层设计

在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坦言:“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保障水平偏低,保障基本生活的功能有限;政策体系和参保缴费激励机制有待完善,中青年群体参保积极性不高;多种养老保险制度并行,制度之间衔接不畅。”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包含60岁)老年人已达1.7765亿,其中有六成生活在农村,人数超过1亿。中国社科院曾在报告中指出,2011年之后的3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老有所养”面临巨大的压力。

根据规划,我国将于2020年前实现所有农民均享有新农保。如何使新农保避免出现“空账运行”,如何保证新农保不走老农保停滞不前的老路?专家对此指出,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应尽量灵活、多样和实用,避免一刀切与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要加快打破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等一系列藩篱,着眼于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在制度设计上为城乡社会保障关系接续留好接口。

“由于农村养老远比城市更为复杂和困难,实现老有所养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既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顶层设计,加快探索构建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又要通过多种方式,为养老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

在试行工作实践中,一些地区农民个人缴费积极性不高、对推行新农保政策心存疑虑。人社部农保司司长游钧对此表示,“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为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奠定了基础,提标已纳入议程,基本参照指标是物价水平、各级财政承担能力和低保标准等。”目前,人社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间的衔接办法,今年底将会形成政策意见。

近日,人社部就《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民意。该办法提出,我国职工养老保险、新农保以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将实现衔接转换,缴费年限也将明确换算办法。

“三支柱”撑起养老重任

“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正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由于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缓慢,长期照护保障制度仍是空白,老龄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居民养老服务保障问题较为突出。要实现全覆盖的社会养老,不仅需要政府支持和保障的基本养老为第一支柱,同时还需要有补充养老为第二支柱以及由商业性保险机构介入的第三支柱,共同形成今后的立体化的养老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曾经明确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支持养老社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体系,促进我国养老事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经办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然而,目前仍存在基层经办服务能力总体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参保人员缴费、查询、领取养老金等方面的需要;基金管理层次比较低,监管难度大,保值增值风险大等问题。

实践表明,商业保险既能弥补社会保险供给不足,拓宽保障范围和领域,同时还有利于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社会保障的有益补充。业界普遍认为,商业保险能够在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八大代表、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日前指出:“推动保险业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找准定位,更好地发挥保险业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泰康、新华等寿险公司积极涉足养老社区投资,以弥补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中保障不充足的缺陷。作为养老保障的重要补充形式,养老社区具有医疗服务专业化、社区规模体系化、资源配置成本低等优势。保险专家建议,大力支持养老社区建设对于解决目前养老供需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特殊的作用,保险公司通过专业化投资及联手品牌机构合作运营,有助于降低成本,同时将养老金长期护理保险、中间服务和医保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产业链的整合模式,为未来的养老保障体系发挥更重要的补充作用。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