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虚高增长
过去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存在较大虚高成分,过高的增长成本和产能浪费,令“实在”的增长远没有表面上看去那样精彩。在李扬看来,摒弃唯增长速度的发展模式,不仅是降低增速,更是去除增长水分。
《财经国家周刊》:2013年,国内经济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李扬:按照经济工作会议的判断,未来,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险些又出现了新一轮过度投资的冲动。党中央国务院见机得早,方才防范了这种“地方版”的过度投资的发生。但是,盲目投资的冲动依然存在。这些投资,相当部分是可能形成新的产能过剩的无效投资,由此形成的经济增长也是无效的增长。
《财经国家周刊》:如何看待增速虚高的现象?
李扬:在近期的一系列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要的是没有水分的增长。这是今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又一个值得注意的亮点。这些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增速过高,难免拖泥带水,泥沙俱下,形成一些水分。在我看来,经济增长的水分,可以从三个角度观察分析。
其一可称增长的外在水分。近几十年来,撇开外需不论,我们的增长主要依赖国内投资。如果这些投资顺利地形成生产能力,生产出的产品又都能被国内消费有效地吸收,那么,这种增长是无水分的;但是,倘若投资不能顺利地形成生产能力,形成的生产能力不能被充分利用或者索性就是豆腐渣,或者,生产出的东西形成积压,卖不出去,而且是在大量人群收入水平未能提高,从而消费力不足的同时出现产能过剩和产品积压,与这种状况对应的经济增长便应被视为水分。
其二可称增长的内在水分。这指的是,对于定量的经济增长,我们的投入过多。这涉及经济学的另一金科玉律,即我们追求的是:用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产出。这里的问题,正是习总书记强调的效率问题。换言之,高投入、低产出对应的是无效率、低效率的增长,这里的效率损失,应当被视为增长的内在水分。
其三可称破坏生态的水分。这指的是,我们的增长对生态产生了破坏,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扣除这些破坏和污染,真正为人民服务的经济增长要大打折扣。这些折扣就是增长的水分。
我以为,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压缩各类水分,使得经济增长实实在在地形成改善民生的产品、劳务和环境生态。这个压缩水分的过程,正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的必由之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