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了新一届政府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初步判断,以及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会议指出,明年的经济工作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要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
可以发现,追求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的平衡,仍然是新一届政府经济工作的政策诉求。事实上,这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政策目标一直纠结贯穿于过去多年的经济政策与宏观调控之中,并随着国际与国内经济形势的波动,成为动态调整政策的侧重点。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着怎样的走势,又潜藏着哪些国际与国内风险?2013年宏观调控发力方向应指向何方?又要避免哪些误区?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接受了《财经国家周刊》的专访。
稳中求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无论从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雄厚的社会生产力基础,还是不断提高的科技创新能力,丰富的人力资源来看,经济的长期增长都有较大保障。
在此之前数日,中共中央11月30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明年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
《财经国家周刊》:您认为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
李扬:2013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作为全球经济的组成部分,中国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中国经济已经从过去30余年的“结构性增速”转向“结构性减速”轨道,未来5~10年,一位数增长率将成常态。
我们称这种减速是结构性的,主要指的是,就经济结构而言,我国的制造业就业率已达峰值,经济增长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服务业部门的发展;而在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却普遍低于制造业。
就生产要素结构而言,我国劳动力的增长率已经趋减,经济增长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资本和技术进步;而资本回报率低、技术进步缓慢,一直是我国经济长期存在的弊端。我们称减速是结构性的,还意味着,这种减速不是政策造成的,也不是经济周期的一个特定阶段,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平台。面对这种周期性减速,依靠需求刺激政策不仅难以恢复两位数的增长,还会推高通胀(及资产价格)。这就给我们今后的宏观调控政策确定了规矩和方向。
然而,我希望强调的是,结构性减速固然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更多地则是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压力、动力和机遇。抓住这一机遇的核心,是将我国经济运行的指导方针全面转移到质量、效益和可持续的轨道上来。这意味着,我们应当将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潜在增长率区间并依据它的趋势变化进行增速目标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绝不刻意追求超越潜在增长率。在这样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中,我们应当全力推动全面、深入的结构调整战略,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简言之,稳速增效的核心就是用质量效益的提高来弥补速度下降的缺口,进一步增进财富积累,提高人民的福祉,并藉此改善收入分配,防范金融风险。
总的来说,明年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下来,但是质量和效益会提高。现在看来2012年GDP增幅可能放缓至7.7%,2013年则预计保持在8%左右。这跟过去十年平均9.8%的增速相比,明显地下了一个台阶。
大家不妨注意一下,从明年开始,我国经济政策中诸如“快”、“大”这样一些量的指标,恐怕会逐渐变少;而“质量”、“效益”、“成本”这样一些质的指标、内涵性指标,出现的频率将会不断提高。我以为,这是本次经济工作会议后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