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信任持续下降反映社会发展失衡

人际信任持续下降反映社会发展失衡

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昨7日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对一年来中国社会的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安全感、社会公平感、社会信任和社会情绪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论显示,中国目前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既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

这个结论无疑与公众观感相符,也为近期的各种社会新闻所佐证。如果普通人也和学术机构一样对一年来的社会记忆进行梳理,就会为这个报告增添更丰富的细节。回顾2012年,先是集中爆发的杀医案和伤医案,将医患关系推至危险的临界点;继而是成系列出现的幼师虐童案,险些让师生关系重蹈医患覆辙;岁尾发力的网络举报,则爆出了大批腐败官员。轮番上场的房叔、表叔、房妹和不雅视频,一遍一遍刷低民众对官员群体的道德预期。今天的新闻版上,兰考政府推卸责任的报道与长治政府迟报苯胺泄露的消息,都可看做对该报告的“详解”。

所谓互信有爱的社会,就是有着自觉的社会秩序和良好道德自治的社会。它的成熟需要大量的前提条件,法治昭彰、权利平等、贫富均衡以及中产阶级的成型都是其中基础性的支点。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共识、多元和谐和高流动性特征则使人们更易于达成和解和信任。

相反,以上任何一方面出现短板都容易使这样的社会流产。法律不成气候潜规则就会成气候,权利不平等则权益自然不平等,严重的贫富分化是严重阶层对立的入口,而公权力的傲慢则会让人们漠视彼此的私权。在这种情况下,各阶层之间就会形成各自发声、党同伐异的局面,所有人无论贫富都会有种被剥夺感和不安全感。这肯定会大幅度消耗社会互信。

很明显,人际信任的持续下降反映着社会发展的失衡,也昭示着社会改革的紧迫。在社科院的报告中,调查者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包括关注社会心态和阶层意识,发挥公权力在建立社会信任机制中的核心作用,建立高效廉洁的公共服务体系,倡导和正向激励核心价值等等。这些建议都是良方,只是更应纳入社会的整体调理。其功用的发挥最终还需倚仗上述那些社会建制的完成。而这种指向公正平等的社会建制,正在深水区等着我们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靠近。

互信和友爱是两朵富贵花,只会落地于肥沃的土壤,摧毁它们或在瞬间,培养它们却要经年累月。一个能随意让陌生人搭车、放心把行李交给陌生人看管、周末临时招聘高中生照顾婴儿、不相识的人之间随时报以微笑的社会,必是一个权利平等、市场成熟、贫富均衡的社会。在其深层肌理中,必流淌着民主的血液,跳动着法治的脉搏。让民众的整体互信程度止跌上扬,说到底就是要通过不止步的改革日臻这种平等、成熟和均衡。中国社会目前的改革信念已非常强烈,这不仅是发展的需求,也是健康互信伦理生活的冀望。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