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型城镇化写下“晋江注解”

为新型城镇化写下“晋江注解”

驱车从泉州市区出发往晋江,进入梅岭、罗山、青阳中心城区一带,鳞次栉比的高楼、错落点置的绿地和公园、古色古香的传统街区……一座现代化新城呼之欲出。

晋江市委书记陈荣法表示,改革开放的前一个30年,爱拼敢赢的晋江人创造了发达的县域经济,竞争力持续领跑全省乃至全国。当前,晋江上下在开展忧患意识大讨论,晋江人忧的是,后一个30年,发展的后劲在哪里?后劲在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目前,晋江正在探索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服务业提升和传统产业升级的路径。

城市大“变脸”,促经济结构更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不断书写经济奇迹,创造了“晋江经验”和“晋江模式”。然而,与之相比,晋江的城市名片和亮度却远不对称。长期以来,城市化发育不足、水平不高,尤其是中心城区的辐射能力偏弱,是晋江一大软肋。

晋江的主政者意识到,后危机时代来临,产业与城市的关联性越来越强,加之晋江第三产业长期落后,再不加速推进城市化,不仅城市面貌无法改善,而且会制约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2010年,晋江开始大规模推进城市建设。以梅岭组团为出发点,晋江拉开了“全市一城、一主两辅”的城市建设布局。近年来,晋江市相继实施352个重点城建项目,推进16条道路功能完善、景观提升和立面综合整治。几年下来,“围困”中心城区的棚户区不见了,低矮破旧的危房不见了,垃圾污水不见了。教育、卫生、文体、市政配套、社会福利等五个系列的资源得到整合,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

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吸引了更多的服务业项目。在晋江世纪大道两侧,随着祖昌体育馆、万达广场、宝龙广场、金融中心等地标大楼拔地而起,这一带,正在崛起成为晋江商贸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区。做大、做强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钢筋水泥的堆砌,必须辅之以与工业经济密切相关的高端现代服务业,从而实现产城联动。

在位于晋江青阳街道的洪山文创园,记者看到,多栋别具风格的创意产业大楼矗立起来,让人吃惊的是,这些大楼,全部由老旧的皮革生产企业厂房改建而成。今年3月底,已有包括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广东工业设计总公司在内的11家工业设计企业和设计机构进驻。

负责洪山国际工业设计园的同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鄂东告诉记者,同天投资成功运作了广东工业设计园,去年选择来到晋江,就是看好晋江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投资机会。李鄂东透露,今年还将有一大批国内外工业设计机构和公司前来入驻。城市化推升第三产业的跃升,越来越多的高端服务业企业在中心城区安营扎寨,直接优化了晋江的经济结构。

人的城镇化,助城乡发展更平衡

在晋江市长刘文儒看来,城镇化绝不是简单地让农民进城,更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应该包括人的城镇化、空间布局的优化、产业和城市的互动、公共服务的延伸、体制机制的创新。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

晋江的民营经济发端于草根,多数布局在乡镇。从产业分布看,东石的伞具、英林的夹克、陈埭的运动鞋服、罗山的食品……一镇一品特色非常明显。如果只是简单地做好中心城区建设,难以带动和辐射密布在乡镇的众多产业与民企。按照“全市一城”思路,晋江把全市陆域649平方公里、121公里海岸线作为一个城来规划建设,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向农村延伸覆盖,让乡镇和农村也能享有优质的公共服务。

在自来水领域,目前,晋江389个建制村全部通上自来水;在环境整治领域,晋江市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在公共安全方面,晋江组建了3900多人的巡防队伍,将治安力量配到村一级;在保障制度方面,医疗、养老等各项制度正在走向城乡一体化……在晋江,随着城乡各项公共服务日趋完善与统一,密布乡镇、乡村的众多民营经济发展得到有效支撑。在晋江南部的金井,拔地而起的办公大楼、优美的现代化小区、遍地分布的公园、崭新的星级酒店,与晋江中心城区相比,不相上下。由于配套完善,七匹狼等多家民营企业将企业总部建在这里。

与此同时,农民与市民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在位于磁灶镇的大埔村,记者看到,整齐划一的小洋房,3000平方米的农民休闲广场、干净整洁的菜市场、文体活动中心、休闲中心广场、体育健身路径、灯光球场、老人活动中心及藏书近7000册的农家书屋。这里,与城市早已别无二致。

在晋江,人的城镇化,还体现在百万在晋江务工的外来工身上。2011年7月,晋江在全省率先启动居住证制度,凡年满16周岁,且在晋江务工满30天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均可申领居住证。以居住证取代暂住证后,晋江对外来务工人员由单一的“管理”全面向“服务、保障、管理”转变。根据政策,外来务工人员申领居住证后,可享受子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22项市民待遇。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近60万外来人员申领了居住证。

外来人员本地化、进城农民市民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晋江正向人的城镇化方向探索、迈进。这,就是晋江新型城镇化的新注解。

责任编辑:马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